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区别在哪里(八路军和新四军到底有什么区别?本文一次说清楚)
八路军和新四军到底有什么区别?本文一次说清楚!
许多人八路军和新四军傻傻分不清:既然都是军,还能有什么区别呢?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算是历史小白了,而有些人虽然读过一些历史,但仍然搞不清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区别。
实际上,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同样是“军”,区别却大得很。
要想说清楚这两支军队的区别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今天从部队的名称、前生今世、人数和实力、历史沿革、成军时的军衔和1955年授衔等不同角度全方面分析下两支抗日武装的不同,捋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从名称上来看,都叫”军“,但八路军比新四军高一个档次
国民党军队历史上有过多次军事改制,很复杂,也很凌乱,因为各路组成部分都是有故事的大人物,因此没有哪次改制是系统地完成了的,这客观造成了不同时期军队的建制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时期,也由于改制的不彻底,也往往有着多种建制。
八路军不是一般的“军”,在性质上属于“路军”,即“第八路军”。
早期的第八路军出现在1927年,是北伐战争时留守广东的粤军部队,下辖四个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十一军和第十六军,总指挥是李济深,他后来在新中国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不久,即改称“第十八集团军”,“集团军”的级别一般来说大于军。如著名的王耀武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和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
而新四军则是普通的“军”,在级别上比八路军要低一点。
从英文名称的翻译上,八路军叫做“18GA”,而新四军则叫“N4A”,八路军比新四军多了一个G,即多了一个“集团”。
改编历史: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改编自红军,但区别很大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部队改编的,但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八路军是由红军主力改编的,新四军的主体则是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
当年红军三大主力分别离开苏区长征时,留了一小部队部队分散在各地苏区坚持武装斗争。长征到西北的红军主力以及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由朱毛的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120师就是原来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方面军,129师则是由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改编过来的。
留在南方八省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部队则改编为新四军。
而且从成军时间上看,八路军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的次月,即1937年8月,而新四军的成立时已经是当年的冬天了。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实力以及人数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两支抗日武装的部队级别和历史沿革存在很大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两军的实力和人数存在巨大的差异。
八路军由红军主力改编,因此实力要比新四军高出一大块。单从人数来看,八路军成立之初三大主力师加起来人数不少于45000人,即一个师平均15000人。
这三个师都是标准的“国防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又下辖两个团。
而新四军的建制就不那么“标准”了,下辖四个支队,每个支队的人数都不一样,陈毅的一支队1000人出头,而高敬亭的四支队却有近4000人!全军人数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点,也就是说,新四军全军人数加起来还不到八路军的一个师。
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系统已经发展到将近百万大军,而新四军的数量不过30多万。
解放军五大战略主力中,四支来自八路军,只有一支来自新四军
众所周知,解放军共有五大战略主力部队,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后来的一野)、中原野战军(后来的二野)、华东野战军(后来的三野)、东北野战军(后来的四野)以及华北军区部队。
上述五大主力中,只有华野的大部分出自新四军,其余都是由八路军发展而来的。
八路军115师在抗日战争中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后来演变成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另一部分是罗荣桓的山东军区,这部分部队在1945年有6万精锐构成东北部队的班底,留在山东的则成为华野的中坚。
八路军120师在解放战争中成为西野的主体,只不过军事主官由贺龙变成了彭德怀。
八路军129师在解放战争时兵分两路,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来改编成中野;留下的五万地方武装在徐向前的带领下加入华北军区,主要负责山西战事。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吸收了黄克诚的部队,但1945年黄克诚又率部加入东北战团,陈毅率新四军和罗荣桓走后的山东军区合并,这就是后来的华野。
所以,西野、中野、东野以及华北军区几乎全是八路军的队伍发展而来的,只有东野最初有黄克诚的三万新四军人马,但黄克诚师本来就是八路军加入新四军的;而新四军在五大战略主力中只发展成华野一支队伍,而且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八路军山东军区”血统“。
从军衔上比较,也是八路军明显高于新四军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历史年代比较,一个是1937年,一个是1955年。
1937年时的军衔对比: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将军衔。
副总司令彭德怀,中将军衔。
参谋长叶剑英,中将军衔。
副参谋长左权,中将军衔。
115师:师长林彪,中将军衔,副师长聂荣臻,中将军衔。
120师:师长贺龙,中将军衔,副师长萧克,中将军衔。
129师:师长刘伯承,中将军衔,副师长徐向前,少将军衔。
而八路军各旅旅长,基本都是少将军衔。
再看新四军:军衔叶挺,中将军衔;副军长项英,少将军衔;参谋长张云逸,少将军衔。
上述军衔看得很明白,新四军大体就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
1955年大授衔时的军衔对比:
元帅的军衔对比就更为明显了,十大元帅只有陈毅一人出自新四军,另外九人全部都是八路军系统。
十位大将中,貌似新四军的比重很大,足有四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和张云逸,但仔细想想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黄克诚和徐海东二人都是后来才加入新四军系统的,本身他们就是八路军的旅长,因此不能全部算做新四军的人。
所以,看似新四军走出了四个大将,但充其量也就两个半,“血统纯正”的只是粟裕和张云逸两个人。
再往下的上将、中将和少将,也基本是这样的比例,八路军出身的高级将领占到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