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是哪个城市别称(“天府之国”,成都凭什么?)
说起“天府之国”,人们的的第一反应就是成都。但是“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当时是用来形容秦国京城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以称赞当地的富饶。由神鸟知讯×成都市地志办联合推出的“成都往事”将带领大家寻找“成都记忆”,一起去了解“天府”究竟是何时成了成都的代称?
话说战国后期,秦蜀郡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在建成都江堰之后,李冰又疏通了成都的郫江和捡江,它们是府河和南河的前身。
都江堰
▲都江堰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
如果乘船从都江堰顺流而下,通过自西向东并行的郫、捡两江,可直达成都城内。而以捡江、郫江等岷江主要支流为主干的渠系不断发展,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灌溉体系,让成都成为既可灌溉、又可航运的经济区,号称“陆海”,促使了水运的快速发展。
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在《百家讲坛》里也曾提到,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看出成都水运的发达。
西汉继续秦朝开发巴蜀战略。成都平原农业、工业、商贸、人文皆繁富兴盛,富甲一方,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都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成都自此取代了关中,被誉为天府之国。
现存于成都博物馆的裴君碑和李君碑,以总共2200多字的巨大体量,在陈述东汉姓裴和姓李的两任太守的功德外,还留下了不少关于成都的记载,成为今人了解两汉成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历史信息的宝藏。
▲裴君碑
成都博物馆专家黄晓枫介绍,裴君碑里有“蜀承汶水,缉熙极敬”的文字,与《史记·河渠书》中“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等记载非常吻合。
而最近几年,考古出土的李冰石像等文物,也实证了汉代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郡,在两汉时期物产丰富。它们正是得益于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设施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
此外,裴君碑描述成都“旧设储值,瑱盈殿馆。金银文锦,骇目动欲”,也与《后汉书·贡禹传》“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等记载吻合,说明汉代成都丝绸、金银器、漆器等手工制造业的兴盛,这也可以与近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织机、纺织俑等文物印证。
三国时,诸葛亮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又是一次重大的推进,成都城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成为史称“扬一益二”的富足之地。
在唐朝成都发展的鼎盛时期,李白为成都写了一首诗,诗中有“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人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的句子,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除了农业外,成都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古蜀时期,蜀锦、蜀绣、蜀布名闻天下,而且输出到遥远的蒙古草原和朝鲜半岛。秦汉时,更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的历史文化记录。
汉代成都“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朝廷还设置了“锦官”管理织锦作坊,那时的足踏织锦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战国早期,成都已开始制造漆器,到了汉代漆器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著名的“金错蜀杯”“蜀汉釦器”等,成都成为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
▲汉代“长乐明光”四色经锦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官网
蜀地的商业兴盛发达。古蜀时,成都已有“市”和“肆”。秦统治蜀地后,专门设置了市官进行工商业管理;而且划出相对集中的商贸区,推动商业繁荣。至汉代成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喧哗鼎沸,嚣尘张天”的繁华程度。
商业繁荣带动了对外贸易。古蜀不但与秦、楚、滇、夜郎以及中原地区通商,全国各地均可见到诸如丝织品、漆器等“成都造”的影子,而且还与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有着商品贸易关系。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夏,发现那里早已有蜀产的枸酱、蜀布、邛竹杖,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成都,一个伴水而生的繁华都市、也是百花齐放的万商之渊、还是文娱兴盛的崇丽大城……
无论以古人的眼光、还是两千年以后今天人们的视角,成都谓之“天府”的确是实至名归。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