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CBD车站“金台夕照”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 曾得乾隆御笔亲题?)
在地铁十号线上有一个名为“金台夕照”的车站,是CBD中心区的重要车站。
作者:徐铁猊
金台夕照碑
“金台夕照”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但它的确切位置却在很长时间存在争议。燕京八景是指北京的八处景点,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当时是叫“燕山八景”,景点名称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到明代时改称“燕台八景”,清初康熙年始称“燕京八景”。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钦定八景,并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碑一通,正面刻景点名称,背面刻七律诗一首。钦定八景分别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和居庸叠翠。据以前有人说其中的“金台夕照”就是金朝时的“道陵夕照”。道陵地处北京房山,是金章宗的陵寝。于是有人认为房山的道陵就是金台遗址。
金台是黄金台的简称,是有来历的。战国时期,燕国败于齐国。后来的燕昭王欲图强雪耻,问计于郭隗,郭隗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劝昭王重金招揽人才。于是昭王筑台,上置千金待士。而后便有了“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的大好局面。昭王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伐齐,几乎把齐国彻底灭掉。这个故事,让黄金台成为招贤纳士的一种标志。至于当年黄金台的具体位置,有人认为可能在房山、易县一带,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后来到了金朝,金人慕好贤之名,亦建台在中都城内。依照《天府广记》和《宸垣识略》中的记载,应在现今宣武教子胡同一带。明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中说:“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圣迹皆在定兴。”又说:“今都城亦有二,是为后人所筑……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也……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散见于史料中的金台所在地还有大兴、河北固安、保定等等。总的看来,金台遗址至少有七八处甚至更多。有人说黄金台不过是引进人才的接待站,这种说法倒是对金台数量之多解释得通,实际究竟如何就不好说了。
朝阳区还有条金台路,也是因金台而命名。《人民日报》社就在路的东侧。报社大院内还真的建有一座金台和名为金台园的园林。这个金台园成为报社内的重要景观,不过外人很难入内。
2002年,在财富中心施工过程中,金台夕照碑出土,这使得争论多年的金台遗址之争有了确切结论。看来《长安客话》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清时,那里叫作苗家地,曾经做过守备朝阳门的镶白旗兵校场。校场中有个高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的一段时间,会有一束阳光照到台上。据传说有一天乾隆巡行至此,看到台上金光闪耀,得知此地名为苗家地,他担心苗姓因此而兴,恐于大清不利,于是便命立碑镇之,并对此地命名为“金台夕照”。
其实早在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上就有记载说“金台夕照”在朝阳门外东南二里许的苗家地北高地,还附有倒碑照片。1959年,北京市文物局曾派人去苗家地考察。据当地老农说,这里荒丘上早年有高大石碑一座,不知为何人所立。后来为种地,便推倒石碑,将其深埋地下。按照老农的指引,考古队做了简单挖掘,当时并未发现石碑。2002年发掘出来的石碑,碑身为长方形,高3.3米,宽1.5米,厚0.5米,正面为乾隆行书“金台夕照”四字,落款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笔”,下两方御印。碑边沿四角和底座有凿痕破损。碑阴为乾隆草书七律一首:
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
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
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
遗迹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
“金台夕照”是唯一坐落于朝阳区的“燕京八景”。现呼家楼高架桥西南角比地面高出两米左右,这应该就是苗家高地的遗迹。现在的“金台夕照”碑被立在楼间空地供人观赏。碑的东边,隔着三环就是中央电视台,而近前从南到北的一溜则是被人称作“国、家、财、经”数座高层:国贸大厦、嘉里中心、财富中心、京广中心——这样的时空穿越,能不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