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华罗庚的资料简介(无学位大师——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个人贡献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王元

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人物轶事

1930 年的一天,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的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竟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几个晚上就看完了.在清华,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就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为此,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将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一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拿学位的.”

华罗庚虽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他是一位无学位的数学大师!

华罗庚语录:

梁园虽好 ,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然要摔跤了.

任何一个人,都要并且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是其他任何工作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膀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当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它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如今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