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百科全书-天文篇-地球 简介)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到太阳的距离排在太阳系第三位。
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自转周期约1天,公转周期约1年。固态行星,呈蓝色,体积是1万亿立方千米,质量是60万亿亿吨,表面平均温度14℃,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热带地区接收的太阳能多于极地地区,并通过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温室气体在调节地表温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气候不仅由纬度决定,还由海拔与该地区和海洋的接近程度等因素决定。
地球表面约30% 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70% 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
人类经过长期的观测得出:地球的形状不是标准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手段测得的数据表明,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这种形状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它从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造成的。另外,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不过,地球的不规则程度很小,即使在太空看地球全貌,也不容易发现。
地球上昼与夜的分界线是垂直于阳光的一个大圆,我们把它叫做晨昏圈,它将地球上横向的纬线分为位于白天的昼弧和位于黑夜的夜弧。由于地球在公转时,球体是倾斜的,阳光的直射点就会来回移动,晨昏圈也会随着转动,把大部分纬线分为长短不同的两部分,所以我们会感觉到昼夜的长度在每个季节都不同。不过,在赤道上,无论晨昏圈如何移动,它都是把赤道平分为相等的两半,所以赤道上的昼弧和夜弧永远等长,那里的昼夜也就永远等长了。
地球上为什么有四季之分?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大小是23°,这个夹角造成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获得的热量不同,就形成了四季交替现象。四季交替其实是地球的自转倾角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许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正午的阳光不能从朝南的窗户直射进来,而冬天时却能。夏天早上和太阳落山的时候,会有阳光射入朝北的窗户,而冬天却没有。这个现象说明,冬天和夏天,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不同。这是由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23°的夹角造成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当它于冬至前后运行到黄道南半圈上,东升西降就偏南,正午时的位置就低。相反,当它于夏至前后运行到黄道北半圈上,位置就高。所以地球上冬夏两季太阳的位置不同。
关于地球的天文基础知识今天先讲到这里。在以后的地理篇中会在详细的讲解地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