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资料有哪些(回族,优秀的民族,“回回”之人遍天下)
在中国内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人数上来讲以回族为最多。回族,在元代文献资料中多被称为回回。“回回”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是指西北地区的回鹘人。十三世纪前期一些汉文文献中,把天山东部的高昌回鹘和其它中亚突厥语的民族和国家,包括一些突厥国家统治下的非突厥人,都称为回纥或者回回。因为从十世纪以来回纥人已成为西北地区的主体民族,至少从元世祖忽必烈起,“回回”一名就被专用于指称信奉伊斯兰教的中、西亚人。伊斯兰教徒还有一个专用名称“木速蛮”,这是来自波斯语的音译。
回族女子
元朝境内的回回人的来源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以来中亚、波斯、阿拉伯各地被俘东来的工匠和其他平民。我们都知道,蒙古军每每攻下一地,照例会把有技艺的人迁往蒙古以供奴役,并掳掠妇女、儿童为奴隶。这些回回工匠或隶属大汗府,设置居、院来管理,或者分配给诸王贵族所有。后来,他们中的大批人又被迁往中原汉地立局造作。如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期间,回回工匠3000户被迁徙抚州的荨麻林(今河北省张家口西洗马林),他们多是从蒙古西征时从撒马耳干(今属乌兹别克斯坦)迁来的。
大同.清真大寺
另外,还有300余户“西域织金绮纹工”被迁往弘州(河北今天的张家口阳原县)。织金绮纹是元代新引进的著名纺织新品种“纳失失”,这是一种来自波斯的织金锦缎。元代丝织物加金极为盛行,织金锦大量生产。元代的织金锦技艺包括两类,一是用片金法,即在织造时候把切成长条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二是用圆金法,即将金箔黏结成的金线和丝线交织,前者金光夺目,后者牢固耐用。
回族老者
元代,大同管辖五个县、八个州。五县是: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下辖弘州、浑源州、应州、朔州、丰州、云内州、东胜州、武州等州。弘州即为八州之一,这些回回工匠就是以后形成回族的源头居民部分,弘州由大同管辖,因此大同可以说是中国内地最早有回族的地区之一。
大同.清真大寺
元代回回人的民族成分中主要是中、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伊朗人、阿拉伯人。在元朝政府的户籍和其它官方文书中都归为回回人一类,标志着中国的回回民族开始形成。元代回回人属于色目人的一种。在经济上仅次于蒙古人。蒙古统治者为压制汉人、南人,而重用色目人,故而许多回回上层人物成为蒙古国和元朝的高官显宦,很多人都未至丞相、平章,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在其他中央衙门和地方政府担任要职的为数更多。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即1265年元朝廷定制,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回回人任同知;下令各罢汉人任达鲁花赤者(达鲁花赤为蒙语音译,意为镇守者),但回回人已任依旧;次年又规定,准许任用回回、畏兀儿等色目人为达鲁花赤。
回族老人
回回商人在元朝的国内外贸易中势力更大,他们的活动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最北至八刺忽(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等部落。据中统四年即公元1263年的户口登记,元大都(今北京)就有回回人2953户。元代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回回人为元朝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他们带来了伊斯兰国家的天文学、医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元代各国各地都有许多木速蛮居民,回回历法也成为元朝的通行历法之一。
回族女子
另一方面,回回人久居中国,学习汉族文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如高克恭、萨都敕、丁鹤年等,他们的作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回回人的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都不受元政府限制,回回移民散居在全国各地,编入当地户籍,另为一类,统称回回。元朝廷还规定,除答失蛮等掌教念经折外,一般回回民户,需与其他民户一样负担赋役。答失蛮即为伊斯兰教的职业宗教工作者,相当于今天清真寺里的阿訇。回回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习俗,世代不易,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居民,后来形成了中国的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