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鉴赏是学什么的 音乐赏析课,不只“听歌”那么简单
音乐赏析课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如果说歌唱课教给孩子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赏析课则是通过作品为学生搭建一条通往音乐世界的桥梁,帮助孩子们提高音乐素养。
以聆听作品为主的“听音乐”是赏析课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最终目的。
要真正让学生在赏析课学有所获,除了“听音乐”,老师要做要想的还有很多。
让孩子参与进来
目前,音乐赏析课根据不同学段,分为欣赏、鉴赏两大类。小学、初中以欣赏为主,高中以鉴赏为主。一字区别,考虑了年龄、阅历对于学生音乐理解力、领悟能力的影响。
多次参加国家音乐教材编写和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广州音乐教研员朱则平表示,小学低年级趋于感性,低幼儿童好动,所以欣赏课不宜采取“手背好,坐端正”的被动欣赏模式,而是要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帮助欣赏,形成所谓的“参与式欣赏”。
某中学音乐教师表示,中学的音乐赏析课,初中是欣赏,高中是鉴赏。
无论是哪个学段,不能因为这个课以“听”为主就让学生单纯坐着,老师要多与孩子互动。
她的做法是让孩子们去唱作品的音乐主题,因为有的作品,比如大型交响乐时间较长,孩子们听一遍也不一定能记住,但记住音乐主题是可以的。
通过音乐主题给孩子们分析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织体、音色等各方面的因素,孩子们能从老师的分析中理解这个作品,就达到了欣赏或鉴赏的目的。唱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实现的方式,可以把所有孩子都调动起来,多练多唱多听,这样的“听”才是有效果的。“一节课40分钟,如果只是让孩子干坐着听30分钟,我认为这样的赏析课是失败的。”张宏说,“无论是鉴赏还是欣赏,总的原则一定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在张宏的课上,如果是民歌赏析课,她会让孩子们学着唱。能听辨出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只是第一步,必须学着唱,甚至学会用当地方言演唱。她在实践中发现,音乐作品中特别鲜明的元素,孩子们通过唱、律动等方式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欣赏和鉴赏的目的。
老师——引领者+表演者
音乐课中老师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在赏析课中更为重要。区别于歌唱课有章可循的教学流程,赏析课更考验老师的引领作用。在张宏看来,在赏析课,老师是表演者与引领者的双重身份。尤其面对高中的孩子,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大多比较内敛羞涩,不像小学生那样容易调动和轻易被带入相关的音乐场景,如果这时候老师还放不开的话,学生就会更羞涩,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做什么,课堂的气氛就会很尴尬。所以老师一定要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放松下来,自然进入到当时音乐作品所呈现的音乐场景中去。在带合唱课的时候,张宏感触很深,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是从郊区学校考进来的,小学或初中没怎么接触过音乐。合唱课有鉴赏的内容又有实际操作,这时候老师需要层层深入去引导学生,带领他们通过欣赏优美的合唱作品,调动他们主动跟着老师唱,通过合唱课的听与唱,发掘合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无形”更见功力
相对于歌唱课的教学法、内容较统一的特点,赏析课的教学方式显得更“无形”一些。某小学音乐教师认为这反而是容易做出亮点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优质课、公开课的赛课评比,歌唱课容易雷同,赏析课可以有老师自己的视角,更容易出彩,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会更大。当然,这也更考验教师的综合音乐素养,更见功力。比如对赏析作品的选择、重点段落分析的角度、哪里该停下来引导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等等,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有时需要涉猎大量的作品才能达到游刃有余。如果老师平时有鉴赏作品的积累,或是大学学习的专业有所侧重,或是对乐器演奏比较在行,就会比较占优势。同时,老师是否愿意在平时多做研究,也是上好赏析课的关键。当然,这些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赏析课的备课与基础教学不太一样,也是老师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只有老师懂得多、储备够,驾驭得了作品,课堂上才能给孩子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