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重庆市及下辖区、县名字的由来


  重庆市:


  1929年,析巴县、江北县置重庆市。


  重庆之名始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


  万州区:


  1998年,改万县区为万州区。


  万州之名始于唐朝,唐贞观八年(634年),改浦州置万州,因地居四达之冲,众川之统会,故以万川毕会为名。


  涪陵区:


  1997年,改涪陵市为涪陵区。


  1983年,改涪陵县置涪陵市。


  隋开皇十三年 (593年) ,改汉平县置涪陵县,以涪陵江为名。


  渝中区:


  1995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因地处重庆城区中部,重庆简称渝,故称渝中。


  大渡口区:


  1965年,设大渡口区,以境内大渡口为名。


  大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故名。


  江北区:


  1955年,设江北区,因地处长江北而得名。


  沙坪坝区:


  1955年,设沙坪坝区,以境内沙坪坝为名。


  九龙坡区:


  1955年,设九龙坡区,以境内九龙坡为名。


  南岸区:


  1955年,设南岸区,因位于长江南岸而得名。


  北碚区:


  1955年,改第六区为北碚区。


  1953年,改北碚市为第六区。


  1951年,始设北碚市,以境内北碚镇为名。


  綦江区:


  2011年,改綦江县设綦江区。


  元末,明玉珍改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置綦江县,以綦江为名。


  大足区:


  2011年,改大足县设大足区。


  唐乾元元年(758年),始置大足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


  渝北区:


  1994年,改江北县为渝北区,因位于重庆城区北部而得名。


  巴南区:


  1994年,改巴县为巴南区,因位于原巴县南部而得名。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垫江县置巴县,因阆江、白龙江曲折如巴字,因以为名。


  黔江区:


  2000年,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并为黔江区。


  唐天宝元年 (742年),改石城县置黔江县,以境内黔江为名。


  长寿区:


  2002年,改长寿县为长寿区。


  元末,明玉珍始置长寿县,以境内长寿山为名。


  长寿山中多长寿之人,故名。


  江津区:


  2006年,改江津市为江津区。


  1992年,改江津县为江津市。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置江津县,因位于长江之津而得名。


  合川区:


  2006年,改合川市为合川区。


  1992年,改合川县为合川市。


  民国二年(1913年),改合州置合川县,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而得名。


  永川区:


  2006年,改永川市为永川区。


  1992年,改永川县为永川市。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始置永川县,因山川阔远而得名。


  南川区:


  2006年,改南川市为南川区。


  1994年,改南川县为南川区。


  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 ,置南川县,因南江而得名。


  璧山区:


  2014年,改璧山县为璧山区。


  唐至德二载 (757年),始置璧山县,因境内重璧山而得名。


  铜梁区:


  2014年,改铜梁县为铜梁区。


  唐长安四年 (704年) ,始置铜梁县,因境内小铜梁山而得名。


  潼南区:


  2015年,改潼南县为潼南区。


  1914年,改东安县置潼南县,因位于潼川府南而得名。


  荣昌区:


  2015年,改荣昌县为荣昌区。


  明洪武六年 (1373年) ,改昌宁县置荣昌县,因位于荣、昌二州之间而得名。


  开州区:


  2016年,改开县为开州区。


  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开州为开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始置开州,因境内开江而得名。


  梁平区:


  2016年,改梁平县为梁平区。


  1952年,改梁山县为梁平县,因境内高梁下有开阔之平坝而得名。


  武隆区:


  2016年,改武隆县为武隆区。


  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 ,改武龙县置武隆县,武隆为武龙之音转。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武龙县,因境内武龙山而得名。


  武龙山因逶迤如龙而得名。


  城口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城口厅置城口县。


  清道光二年 (1822年) ,置城口厅,因境内城口山而得名。


  丰都县:


  1958年,改酆都县为丰都县,因酆为生僻字而改丰。


  明洪武十三年 (1380县) ,改丰都县为酆都县。


  隋义宁二年(618年),置丰都县,因平都山下丰民洲而得名。


  垫江县:


  西魏恭帝三年 (556年) ,置垫江县,因前后距山,溪水夹绕,地势低夷,垫溺不常而得名。


  忠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忠州置忠县。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临州置忠州,因巴蔓子刎首存城,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


  云阳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云阳州置云阳县。


  元至元年二十年(1283年),升云安军置云阳州,以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又位于山水之阳而得名。


  奉节县: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 ,改民复县置奉节县,以其奉山南东道总管节制而得名。


  巫山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巫县置巫山县,因巫山硖而得名。


  巫溪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大宁县置巫溪县,以巫溪水为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984年,改石柱县置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因境内多土家族而得名。


  1959年,改石砫县置石柱县,因砫为生僻字而改柱。


  民国二年(1913年),改石砫直隶厅置石砫县。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石砫宣慰司置石砫厅。


  明天启元年(1621年),升石砫宣抚司置石砫宣慰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石砫军民安抚司置石砫宣抚司。


  元初,改石砫安抚司置石砫军民府,寻又改置石砫军民安抚司。


  南宋景定中,置石砫安抚司,因境内石潼关、砫蒲关而得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改秀山县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因境内多土家族、苗族而得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秀山县,因境内高秀山而得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改酉阳县置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因境内多土家族、苗族而得名。


  民国二年(1913年),改酉阳州置酉阳县。


  元朝时期,置酉阳州,因位于酉水之阳而得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1983年,改彭水县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因境内多苗族、土家族而得名。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因境内彭水而得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