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古代人们是怎么洗澡的?洗浴模式多样,制度化与大众化并存

引言:

对于现代人来说,洗澡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每家每户都有单独的洗浴空间,甚至连很多大学几平米的宿舍也会有独立的卫浴。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很多洗浴用品也应运而生,可以说现代有着非常丰富且便捷的洗浴方式。甚至在我国北方地区都会有专门的洗浴中心,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口中的"澡堂"。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洗一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或者冷水澡都是非常舒服的选择。

现代澡堂

现代人有这么方便快捷的洗浴方式,那么在生产力水平、卫生条件等各方面都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洗澡的呢?古人对待洗澡这个行为的态度就比现代人庄重严肃很多了。古人将洗澡称之为沐浴是清洗头发,则是清洗身体。无论进行上朝还是祭祀等庄严活动之前,人们都必须要先洗澡。

沐浴方式花样繁多

盆浴

虽然关于古人究竟何时开始有洗澡这个概念的言论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古文字和实物基本确定,起码在商周时期,古人已经有用浴盆洗澡的行为了。汤盘作为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洗澡时用的青铜浴盆,虽然在唐代时已经遗失了,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考证沐浴文化的有力物证。

我国至今保存有周初季子白洗澡用的青铜浴盆,该盆长三尺九寸,宽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此浴盆上还雕刻有多达110字的铭文,用来记载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猃狁的功绩

季子白青铜浴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洗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非常普遍的行为。据史料记载,在曹国时,曹共公由于好奇曾在晋国公子重耳洗澡时躲在浴室帘子后面偷偷看其是否拥有圣人之相,此事作为趣闻被记录下来,虽然在当时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专门的浴室为古人提供洗澡的专属区域。据《周礼》记载,古人将我们所说的浴室称之为,将木制的浴盆称作

《周礼》的记载来看,古人由于留着长发,更容易藏污纳垢。因此当时规定人们每三日洗一次头,每五日洗一次热水澡。并且在洗澡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沐浴的礼仪规章,需要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礼记》中提到,洗澡要用两条浴巾分别来擦拭身体。由于当时都是用浴盆洗澡,因此出浴盆后还需要先站在草席上用热水冲洗一遍再擦干穿衣。洗完澡还要通过"进饮"来缓解短暂的口渴。洗澡水在古代主要来自于井水,据礼仪规定

"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

即对不同性别沐浴的礼仪规定也非常严苛。

《周礼》

浴池

商周以来,人们一般都用浴盆盛满水来洗澡,但在人数众多并且又集中的特定地方,往往难以满足盆浴的条件和需求。随着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慢慢便出现了人工浴池

皇宫和寺院是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分别有大量嫔妃和僧人聚集,共同生活的人比较集中并且数量繁多。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在秦始皇咸阳宫的古迹中发现有供妃嫔使用的大浴室,其中的排水管和地漏都是陶制品,并且其专门用作供暖的壁炉也对现代考古有着非常大的历史意义。

南北朝作为我国佛教流行繁盛的主要时期,洛阳的庙宇最多时到达一千多所,因此人工浴池也变得相应普遍许多。据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所描述,洛阳宝光寺的后园就建有一间庞大的浴室,里面的浴池是由各种巨石堆砌构造而成的,浴池旁边有一口专门供给水源的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典籍中存在关于佛寺浴池的记载,这也说明了浴池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宝光寺

《事物纪原》中有记载,用浴池洗澡其实是西域的旧俗。因此,我国人工浴池的建立虽然最早被发现于秦朝,但是大量的投入建设和应用应该是在受到佛教文化入侵和影响之后。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在寒冷的冬天井水的温度实在不适宜洗澡。这时候温泉浴池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唐玄宗为了更好的享受骊山上的温泉,下令修建了许多功能各异的温泉浴池,比如"御汤"是为了皇帝洗澡而专门建设的、还有"妃子汤"为贵妃使用、著名的"长汤十六所"是专门给嫔妃们洗澡用的,总共的浴室有数十间之多。

我国考古工作者也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现了许多规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温泉浴池。在《华清宫感旧》、《宫词》等历史著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温泉浴池的建造工艺和装置都有着很高的水平,十分精巧,令人叫绝。

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

公共浴池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业者、平民、军人等各种角色的市民都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于是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的甜水巷中有"浴室院",南宋临安中还涌现出了专门的洗浴行业组织,叫做"香水行"。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为了方便辨认,会在浴室的门口悬挂上水壶以作标志。

这些公共浴池中还有专门为顾客揩背的服务人员,与我们现代的搓澡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还曾写过诙谐小词来形容此番场景"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有的浴堂还会兼职营业有"面汤",商业气息十分浓厚。

古代浴池

到了元明时期商业性的公共浴池更加大众化。浴室服务的对象阶层十分广泛,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项目也逐渐多样化。元代时,蒙古民族爱洗冷水澡。因此,杭州的许多街道都出现了专门的冷浴澡堂《马可波罗游记》和《朴通事谚解》都对此有所记述。

到了明代,人们习惯于将浴室称作"混堂"。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道:

"混堂,天下有之"

可见明代公共浴池有多么的普遍了。

洗浴用品

去垢

我们洗澡的时候都会用到洗发水和沐浴露来清洁,古人洗浴时自然也不只用井水清洗。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的人常常用"潘"作为洗澡的常备品。潘其实就是淘米水,古人常常用烧热的淘米水来清洗脸颊或者双手,甚至也可以用它来洗头

魏晋以后,澡豆作为一种新型的去污剂横空出世,在当时可谓是颇受欢迎的一种高级用品,它可以用来洗手洗脸从而保持皮肤的光泽。此外,宋人还用皂英来洗脸洗衣,这也是肥皂的由来。

用澡豆给儿童洗澡

古人洗澡水常用兰草为浴汤,称作"浴兰"。用兰汤沐浴不仅可以使自己周身擦净后仍然带有香气,而且起到呵护皮肤、保养皮肤的功效,类似于我们现代沐浴露的作用。

护肤

洗完澡后,古人很早便懂得使用所谓的化妆品来呵护皮肤魏晋时期石崇就在卫生间里放置了专门用作洗手洗脸后擦手涂面的"沈香汁、甲煎粉"一类东西。甲煎的成分包括香且美丽的花果的浓缩物和蜡,此物可以呵护嘴唇,防止口唇在干燥的天气里皲裂。甲煎在唐代宫廷中就已经非常的普遍了,唐明皇腊日常常赏赐此物给群臣。同时很多女性还会在洗澡后用"面油"来保持皮肤白润,从而达到维持容颜美丽、皮肤光滑的功效。

古人夏天洗澡后,还会在身上涂一些香粉,这种香粉叫做"英粉",相当于现代爽身粉一类的用品。此物可以使皮肤光滑,仿若新生儿的肌肤,同时还可以散发香气来遮掩汗臭,同样在唐代被人们普遍使用。到元明时期,人们还会在洗浴后用"蔷薇露"进行涂抹擦拭,这相当于如今的花露水了。

可见,古人虽然各方面条件不如现代发达,但是卫生意识和保养意识都非常的强了。并且随着朝代更替和社会进步,洗浴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洗浴礼仪规制

虔诚礼仪

商周时期人们对待"沐浴"是异常虔诚的,那作为礼仪大国,我国古代自然为沐浴设置了许多规章礼仪。比如举行或参加祭祀活动之前必须先进行沐浴的环节,那时候的人们洗澡并非只是为了清洗身体,更重要的是为了洗涤心灵。周人还将沐浴纳入了"孝"的范畴,《礼记》中也规定了沐浴要按照具体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平民家庭也不能轻视沐浴,三天一洗发,五天一洗澡。这也为古时的洗澡沐浴增添了庄重严肃的色彩。

《礼记》

休沐制度

到了汉唐时期,洗澡日益受到人们和君主的重视,国家还因此相应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汉代官员因为是入署办公的模式,日夜的吃饭和休息都在其中,因此每五日放一次假官员才可以回家洗澡休息。

唐朝与汉代略有不同,官员散朝后可以回到自己家中,但是仍然遵循每隔五天休息一次的规章制度。关于这一点,许多唐人的诗词歌赋中都有涉及,由此可见自汉朝到魏晋再发展到唐代初期,官员都是五日一休沐。这也说明,随着古代社会和王朝的发展完善,洗澡不仅变得普遍化,而且也存在制度化现象。

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们洗澡已经从盆浴、池浴发展到淋浴、桑拿浴等方式,模式也从严肃庄严的"沐浴净身"发展到日常化、大众化的日常活动。总得来说,古人沐浴文化是趋于更加卫生、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