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宰相谢安,一生淡定自若: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的男人之一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少负重名,四十入仕
谢安(生于公元320年,卒于公元385年),字安石,陈国阳夏(今河南康)人。年方四岁,就表现出将相之气。谯郡桓彝见到他后曾经赞叹道:“此儿风神秀彻,将来不会比王导差。”
谢安步入童年,已开始显示他的天才和智慧,在幼小的童年就见识超群,沉静聪明,气宇不凡,擅长行书。到了少年,他更加与众不同。他曾去拜访王,二人交谈了很久,言谈话语,无不显示出他的才气和睿智。
谢安走后,王朦的儿子王修问王潆:“刚才的客人怎么样?”王潆赞许说:“此客议论不俗,谈锋逼人。”当时的权臣王导对他也非常器重。因此,谢安未及成年,已负重名。
谢安早年无意仕进,朝廷每次征召,他都以病为由,加以回绝,他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人游处,出则渔猎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甚得其乐。扬州刺史庾冰以他有重名,一定要召用他,屡次令郡县催逼,他不得已赴召。
可是,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又辞官归家。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谢安也致书推辞了。主管部门奏告他屡召不应,对他禁锢终身,他也夷然不顾。
有一次,他到临安山中,坐在石室之内,面对深谷,实为惬意,悠然叹道:“这样才距离伯夷不远了!”
这话其实是说给别人听的,放情山水之时,他并没有超脱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执政的司马昱揣摩到了他的心思,对人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手握重权。谢安虽未出山,声名却远远超过了谢万,因而有位至辅相之望。
对此,谢安是十分清楚的,但他迷恋山水,淡泊名利,仍不为之动。谢安的妻子是刘谈的妹妹,她看到家门富贵,而谢安独自安于淡泊,不求进取,便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能像弟弟谢万那样么?”
谢安有些痛苦地说:“恐不免如此。”等到他弟弟谢万因罪被废之后,谢安才开始准备入仕,其时年已四十有余。
起初,征西大将军桓温征谢安为司马。他从新亭出发,朝中士子都来送行。中丞高崧与他开玩笑说:“你屡次不遵朝旨,高卧东山,大家常常说,安石不肯出山,百姓怎么办呢!百姓今天拿你怎么办呢?!”
说得谢安面有愧色。桓温北伐,正值谢安弟弟谢万去世,他请求归乡,被任命为吴兴太守。谢安为官时虽然没有什么声誉,离职后却为人所思念。
不久,人朝拜为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372年,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推荐谢安受顾命之托。
373年,桓温病故后,谢安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后,谢安总揽朝政。孝武帝亲政后,进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后又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
淝水之战后,他以指挥之功,进位太保,又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原来所任官职仍旧保留,置从事中郎二人。
谢安晚年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以宗族贵重而专权,一些奸佞谄邪之人围绕在司马道子身边。谢安恐祸至,出镇广陵之步丘,筑新城以居之。后因为病重被召还京都,于是,谢安就以病重为由上疏逊位。
385年八月谢安去世,时年66岁。晋孝武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谥曰“文靖”。诏府中备凶仪。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之功,追封为庐陵郡公。谢安在新城时,筑埭于城北,他死后,后人追思他,称其埭为召伯埭。
谢安既是东晋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东晋名士。谢安仕进时期,正是东晋朝廷内部分裂,外部前秦强盛,边疆危机加剧的时期,谢安受相于危难之时,他以过人的胆识,敏睿的眼光及非凡的文韬武略,力挽狂澜于既倒,使得他执政的时期,成为东晋较为安定和强盛的时期。
深谋远虑,胆识过人
谢安博闻广识,对事物的认识很有见地,因而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向,遇事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即使遇到非常危险的情况,也能做到临危不惧,妥善处理。
谢安曾与孙绰等人乘舟泛海,正巧风起浪涌,众人都很恐惧,谢安却吟唱不已,镇定自若。船夫以为谢安喜欢如此,就前进不止。风愈来愈急,谢安这时才慢慢地说:“这样下去将怎么回去呀?”船夫听到这话,才立即转舵返回。谢安如此气度宽宏,胆识非凡,众人无不佩服非常。
公元372年,简文帝病世。大司马桓温人朝掌握重权,并驻兵于新亭,有篡位之心。但是,桓温对谢安很不放心,因为他知道,以谢安之才足以颠覆他的篡夺之举。桓温是深知谢安才识的,因此对谢安是敬而生畏。当初,桓温曾征召谢安为司马,初次见到谢安就非常高兴,与谢安欢言谈论竟达一天之久。
谢安告辞后,桓温还引以为自豪地问左右部下:“你们能常见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还有一次,桓温到谢安家拜访,恰好碰上谢安在梳理头发,谢安性迟缓,很久才完毕,叫仆人取下头巾。桓温看见后,制止仆人说:“叫谢司马戴帽进来。”
谢安理发,把桓温冷落一旁,桓温却丝毫没有怪罪谢安怠慢之意,可见桓温对他是何等敬重!桓温对谢安的文采也很佩服,他曾把谢安所作的关于简文帝的谥议之文拿给他的宾客们看,并夸奖地说:“此谢安石碎金也。”
谢安愈有才,对桓温篡夺就愈不利。于是,桓温招谢安和王坦之前往,欲加害于二人。
对此,王坦之十分害怕,问谢安该怎么办。谢安神色自若,说道:“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他们去见桓温。见到桓温后,王坦之吓得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坐定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必在壁后置人呢?”
桓温笑着说:“正因为不能不这样。”谢安对桓温言之以理,晓之以利,促使桓温打消了作乱的念头。王坦之本来与谢安齐名,这次方知王坦之比不上谢安。于是,谢安的才识和胆略更为闻名。
公元383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爆发了。这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前秦军号称百万,东晋军却只有八万。决战前夜,东晋满朝文武皆惊慌失措,谢安独坦然自若。
谢安的侄子谢玄前来问方略,谢安只说了一句:“已经另外有旨。”就再也不作声了。谢玄不敢再问,就命张玄前来请示,谢安也不理不睬,命车驾出山野别墅。此时亲朋毕集,谢安却与谢玄下起棋来。平素谢安的棋技不如谢玄,这回谢玄心中恐慌,却下不过叔叔了。下过棋,谢安又若无其事地散起步来。
直到深夜,谢安才指挥将帅应敌方略。结果,谢玄等在前线大败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对客围棋,看罢捷报后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何事,他才慢慢地说:“小儿辈已经打败贼寇了。”谢安是怎样地具有才智和胆略,由此可见一斑。
谢安相人也很有眼力。他常疑刘牢之不可单独领兵,又认为王味之不宜镇守地方。后来,刘牢之投降桓玄,作乱身死;王味之也以贪秽而身败名裂。由此,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知人。
作为丞相,没有渊博的学识,就不能明事理,断是非,就不能胸怀国家,放眼未来,如此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的。但仅有渊博的学识,却不能决事果断,遇事瞻前顾后,畏头畏尾,则会错失良机,贻误国家,如此也同样治理不好一个国家。
谢安为相、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胆略过人,善于决断,勇于成功。因此,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能有所作为。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
治国,首先要有治国的志向,有了治国的志向,又有治国的才能,才能沿着治国的志向,凭借治国的才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谢安早就有治国之志,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登冶城之顶,悠然遐想,抒发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王羲之对他说:“夏禹勤王,手足摩成老茧;文王往往过时而食,整月没有休息时间。现在四方都是营垒,应该考虑怎样见到成效,虚谈浮文,荒废甚至妨碍要务,恐怕不是当今所宜。”
谢安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一个人即使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树立志向总是有益无害的。
因此,他反驳说:“秦委政商鞅,二世而亡,难道是清言造成的后患吗?”谢安不仅有治理好国家的志向,而且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他曾上书朝廷,请求亲自北伐,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之志至死不渝。
谢安不仅有治国之志,更有治国之才。他凭文能治国,凭武能安邦。
简文帝去世后,桓温有篡夺皇位之心。谢安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口才,促使桓温打消了作乱的念头,从而化解了一场政治上的轩然大波,使国家和百姓免遭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孝武帝继简文帝而立,桓温辅政。谢安与王坦之尽忠匡辅朝政,使朝中未起太大的波澜。
373年,桓温病重,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命袁宏起草加九锡之文,谢安见到锡文就立刻给予修改,一直拖到桓温去世,此事也就自然作罢。谢安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根本利益出发,敢作敢为,也敢不作敢不为,初步显示了他的宰相之才。
桓温病故不久,谢安总领朝政。当时强敌寇境,边书接踵而至,梁、益二州相继失守,襄阳、邓县又相继失陷。谢安“常以和平安静坐镇朝廷,以长远谋划为治理之计,推行德政,文武百官都尽心尽力,不以细故察人,而弘大朝纲,威望著于外”,众人都把他比作王导,认为在文雅方面还要胜王导一筹。
谢安极尽其治国之能事,充分展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当时,宫室毁坏严重,谢安欲修复毁坏的宫室。尚书王彪之等人认为外敌当前,不应兴土木。谢安不从,宫室修成,因规划得体,没有造成财竭民怨的后果。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大兴土木而国泰民安,也尽显了谢安的安邦之术。
谢安治国主要是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作法,即“镇之以和静”的作法。这使东晋朝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
例如:淝水之战后,因桓冲去世,荆、江二州位置空缺,人们都以为谢玄功高,应将此职授予谢玄。而谢安恐怕叔侄皆建大功,会引起朝廷猜疑。又觉得桓石虔有功又骁勇善战,如果由于桓氏失势起兵作乱,则难以控制。因而以桓石民居荆州,改桓伊居江州,让桓石虔居豫州。
桓氏三人居三州,彼此都很高兴。这样,可能萌发的政治危机就在折冲樽俎之间化解了。他的经远抚众之策,大都如此。
由于谢安尽心治国,东晋朝廷内部和睦,这就使得东晋朝廷有力量可以对外,因此在军事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前秦王苻坚兼并北方后,兵势强盛,经常举兵进犯东晋边疆边防诸将相继败退。为了组织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谢安让其侄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谢玄招募来自徐、兖二州的侨人或其子孙,组成军队,并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号称“北府兵”。
北府兵的将卒都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杀之苦,因此有抵御前秦,保卫江南的决心。谢玄率领这支北府兵相机征讨,多次打败前秦之军。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其弟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其侄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其子辅国将军谢琐、西中郎将桓伊等,率众共八万,抗击前秦的“百万”大军。
谢安远筹帷幄,密授妙计,晋军依计行事。于是,奇迹出现了。当时,晋军与前秦军在淝水两岸对峙。
苻坚派投降的晋朝梁州刺史朱序至晋营,劝说谢石投降。谢玄就乘机派使者和苻坚之弟苻融相约,建议秦军自淝水西岸小退,以便晋军到淝水西岸决战。苻融企图乘晋军半渡之时,加以邀击,全歼晋军于淝水之中,便令士兵稍退。
可是,秦军内部复杂,士兵不愿作战,特别是汉人心向南方。因此,一旦退却,不可复止,后方以为前方被击败,于是奔逃溃散、自相践踏,死伤遍野。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
由于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对战争的形势作了客观而合乎实际地分析,对战争的进程有了正确的估计,因此能制定正确的策略方针,面对强敌,能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而正确地指挥部队取得战争的胜利。
淝水之战后,谢安乘前秦崩溃,派谢玄等率诸军北伐。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将刘牢之进人河北名都邺。这是东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充分体现了谢安的军事才能,也说明了谢安治理国家的成功。
风流宰相,世人楷模
谢安少年时就负重名,后来当政更有声誉。因此,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世人的影响都很大。据晋书记载:谢安有个同乡从中宿县回家,到家后就到谢安家拜访。
谢安问他回乡带回多少特产。同乡回答说:“只带回蒲葵扇五万把。”
谢安就从中挑选了一把作为己用。于是,京师中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竞相到市场购买,蒲葵扇的价格因此增长了好几倍。另有记载:谢安能为洛阳音韵,由于害有鼻病,因此声音有些浑浊。社会名流效仿其声而不能及,有人就掩鼻而学。
一把蒲葵扇本来非常平常,但是,由于谢安选用了这种扇子,这种扇子的价格就能上升数倍;声音浑浊并非动听于声音清亮,但由于发乎于谢安,这种声音就变得动听起来而为世人所模仿。从这两例中我们可以想象谢安的言行对世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谢安隐居东山时,每次游玩都要有歌姬相随。他喜欢音乐,其弟弟死后,他曾十年不听音乐。可是登台辅后,就是有丧事也不废止音乐。王坦之曾写信劝他,他不听从,这一作法竟引得士家子弟竞相效尤,成了一时的习俗。
作官后,他在土山营建别墅,其中楼台亭馆,茂林修竹极为华观,他常带着朋友子侄来此游玩,吃喝费用每次都超过百金。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谢安也不在意。
他虽位居宰辅,但并不看重权势,出镇新城后,他厌恶朝廷中人事的争斗,把全家都搬来了,准备等各方面事情安排得粗有头绪后,就辞去职务,自江道再回会稽东山隐居。然而天不遂人意,谢安不久就病重,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就与世长辞了。
谢安被后人称作“风流宰相”,意指他不拘礼法,自成风气。东晋是冲破礼教束缚,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人性觉醒的时代。谢安的风流逸事,正是那个时代风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