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可分为四大类:可分为:(一) 黄土沟谷地貌;(二) 黄土沟(谷)间地地貌;(三) 黄土谷坡地貌;(四) 黄土潜蚀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黄土沟谷发生的部位、沟谷的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a.纹沟:黄土坡面上,由于片状水流遇到阻碍物后发生分异形成细小股流,侵蚀土层。即形成细小的纹沟。
上图中1表示沟底地形线,2表示坡面地形线,下同
特点:没有沟缘线,沟底纵剖面与斜坡纵剖面一致,经耕犁可消失。
b、细沟 当黄土坡面上片流逐渐增大,可形成较大的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特点:细沟的宽度不超过0.5米,深度约0.1-0.4米,长数米到数十米。细沟的谷底纵剖面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
c、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d、冲沟:切沟进一步下切,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与斜坡凸形纵剖面完全不同,形成冲沟。
特点:长度可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深度达数十米至百米。并出现串珠状陷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种情况。
早期平面图形大致成等宽的长条形,沟床纵剖面与其所在的剖面大致平行,横剖面呈V字形;中期冲沟的平面图形,上游窄而下游宽,上游保持早期冲沟的特点,而下游段沟谷展宽,而河床纵降比要比其所在的坡面缓;晚期由于下蚀和旁蚀引起沟谷陡崖发生滑坡,使沟壁两侧向后后退,横剖面上可以划分出沟坡和平坦的沟床,呈梯形,纵剖面呈凹弧曲线。
中期冲沟
晚期冲沟
(二) 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后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a.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塬侵蚀,从平面上看,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极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边缘地带可增至5°。
b、黄土梁:呈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根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顶梁和斜梁两种。顶部较平坦,宽度不一,多数为400—500米,长可达数公里。
c、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梁峁,统称黄土丘陵。
(三) 黄土谷坡地貌
黄土谷坡的物质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下,发生移动,谷坡变缓,形成各种黄土谷坡地貌。主要有泻溜、崩塌、滑坡。
a、泻溜
黄土谷坡表面的土体干湿和冷热等变化影响而引起物体的膨胀,形成碎土和岩屑的剥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泻溜而下形成的。
b、崩塌
在黄土的谷坡上,由于雨水或径流沿黄土的垂直节理下渗,水流在地下水进行溶蚀作用,并把一些不溶的细水颗粒带走,使节理不断扩大,谷坡土体失去稳定而发生崩塌;沟床河流侵蚀岸坡基岸部或因雨水侵湿陡崖基部而使上坡失去稳定,也能发生崩塌。
黄土潜蚀地貌:
是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的渗透、冲刷及溶蚀作用所产生的侵蚀。黄土潜蚀主要发生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黄土沟谷谷坡上部及黄土塬边坡上部的黄土中,往往与黄土面蚀带紧相连接。潜蚀作用一般在黄土层地表以下进行,水流主要沿着黄土层中的孔洞、裂隙运移,进行渗透、冲刷和溶蚀。潜蚀可在黄土斜坡上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柱和黄土桥等黄土潜蚀地貌。潜蚀以股流作用为主,在潜蚀带的上方一般均具有较显著的地表径流汇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