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书圣?
前言: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号王羲之,汉族,会稽永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东晋时期,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有“书圣”之称。
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一生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的后人,其书法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品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贵族世家,其家族世居会稽,是以王为姓的姓氏。
王羲之不仅自身对书法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徒弟。
其中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孙子王凝之、王徽之和王献之、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侄子王贞之等,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而且还各有建树。
本文就来谈一下王羲之及其书法。
家学渊源
王羲之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王正,父亲王旷都曾做过晋朝的官,王家的家族史从其先祖王玄开始,历代都是世袭的官位,到王羲之已是第四代。
王玄之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官职,官位越来越高,一直做到尚书左仆射,而其四世祖王恭也曾担任过尚书右仆射,王家的家族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
从王羲之的祖父王旷,到王正,再到王恭、王导,他们都是晋朝的大官。
王旷做过尚书右仆射,而他的儿子则做过尚书左仆射;王正做过尚书右仆射,他的儿子也做过尚书左仆射;而王恭做过太尉,他的儿子也做了太尉。
王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中。
王羲之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写字,他父亲王旷和母亲谢安也对他十分重视,父亲王旷是晋朝有名的书法家,他为人清廉正直,为人非常谦和,被世人称为“东床快婿”。
而其母亲谢安则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在当时非常有名望,而且他还非常爱读书写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受其父王羲之的影响较大,其父亲王羲之为晋朝的书法家,而母亲谢安则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而这一家人都对王羲之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当时父亲王旷虽然已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但还没有官至尚书左仆射,而母亲谢安是一位当时颇有名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王羲之对书法学习有着先天和后天条件,其自身就具有较好的书法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书圣”之名的由来
关于王羲之的“书圣”之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孙敬的人,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才休息,每次读完书,他就亲自点上灯烛,仔细阅读书中的文字,读到精彩之处,他总是高声诵读,以至于口耳相传,连屋里的蜡烛都被风吹灭了,后来孙敬勤奋苦读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人们都尊称他为“孙敬油”。
有一次孙敬考较学问,考了一天也没考出个结果来。
后来他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曾读过一个叫《汉书》的书,于是他翻来看看那里面的内容,果然和自己以前读过的书中讲到的一样,于是孙敬把那本书找来一看,原来是《汉书》中所写的“王羲之”三个字,因为孙敬“油然而兴”地叫出声来,所以后人便把这个故事叫做“孙敬油灯”。
书法造诣
王羲之的书法,学书于卫夫人,又多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兼有张芝、索靖、孙过庭的笔意,兼工各体。
王羲之擅长多种书体,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有名。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后世尊为“书圣”,他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贡献极大,其书体被称为“颜体”、“赵体”等,他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其书法的成就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代影响极大,晋代以后历代书家莫不奉其为圭臬,后人把他与东晋另一位书法家王羲之合称为“二王”,并称为“二王”,王羲之的书法与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并称为“二王”,而“二王”中又以王羲之为冠,王献之次之。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是中国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晋代书法由褚遂良、虞世南开创了楷书的先河,此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又各取其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楷书风格,但唯王献之的行书成就最高。
王羲之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著,后人把它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并称为“中国十大传世书法瑰宝”。
《兰亭序》是王羲之临习钟绍京《灵飞经》的碑帖中的精品佳作,字势雄逸、笔意纵逸、韵味淳厚,历来被尊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从用笔、结构到章法,无不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书法史上的杰作。
在唐代被列为“第一名帖”,后世将其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这是一件稀世之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代皇帝均以得到它为荣,视其为圭臬。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王羲之以其独创的“草圣书艺”,集前人之大成,使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其影响遍及国内国外,可谓举世公认,他的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上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法史上的高峰。
书圣称号的由来
关于“书圣”称号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王羲之的字写得好,所以人们称赞他。这是最早关于“书圣”称号的记载
其二是说王羲之晚年在写《黄庭经》时,“常著《黄庭经》,笔势飞动,有不能自胜者”。
人们称赞他的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两种说法都是符合实际的,但不是很准确,因为“飘若浮云”一词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矫若惊龙”一词出自唐代孙过庭《书谱》,所以关于书圣称号,至今还有争议。
其实,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来看,他确实写得非常好,但是要说他是书圣的话,却不是很准确。因为没有一位书法家的字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因为他没有找到像他这样好的书法家来效仿、学习。
在我国,能够被称为“书圣”的人很少,历史上也只有两个:王羲之和颜真卿。
在唐朝以前,还没有书法家被称为“书圣”,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书圣的称号授予了王羲之,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有了“书圣”这个称号,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孙子王凝之等。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称书法家为“书圣”,但是要想被称为书圣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只有达到了一定境界的书法家才有资格被称为书圣。
在清代以前,即使是明朝和清朝也只有四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分别是:董其昌、王铎、黄道周和何绍基,其他的人即使再写书法,也只是在一般程度上说写得好而已。
王羲之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曾著有《笔势论》《书势》,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用笔原则、笔势与笔力的关系、以及点画与结构关系的理论,他在《笔势论》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
王羲之认为:用笔当以晋、唐为宗,而以钟繇、右军为宗。
他认为钟繇的用笔精到,是由于他将古人笔法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中;右军法度严整,是由于他将古人笔法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中。
王羲之认为:书法应在结构上求自然和谐,而不能刻意追求一种造型或形式。
他提出要“尽善尽美”,反对“丑怪”和“怪癖”,他还强调点画的配合关系,要使点画顾盼生姿、参差错落。
王羲之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还提出了“点画皆有法度”的观点,在《笔势论》中提出了“使转”、“转折”和“横竖撇捺”的用笔要求。
关于书法与文房四宝的关系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功,与他所使用的笔、墨、纸、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他所使用的文房四宝,因为王羲之之所以能在书法上取得卓越成就,是与他所使用的文房四宝密切相关的。
王羲之所用笔墨,是墨池、松烟墨或者是油烟墨,这种墨含水分较少,笔锋干后易于散开,王羲之所用宣纸,也就是所谓的“石砚”,石砚质地细腻,吸水性能好,便于书写时将水渗透到纸中去,石砚还有一个特点是不容易破损,书写时用墨汁或墨锭也比较方便。
王羲之所用墨汁或墨锭,必须选用刚烧过的新火煮过的生纸,这就是所谓的“乌丝砚”。乌丝砚质地较硬、弹性好,能使墨汁充分渗透到纸中去,王羲之所用墨汁或墨锭一般都采用“水磨”的方法制成,即将墨放在水中来回淘洗,淘去浮灰后再用水沉淀而成。
总结: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人们称为“书圣”。
唐代王献之就是学王羲之的,他的儿子王询也很有名,清朝以后,人们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乾隆皇帝甚至写了一篇《兰亭序》,在这之后,我们见到的关于王羲之的作品也非常多,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肚痛帖》等。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书法史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正如清代王懿荣在《晋书》中说:“书品惟羲之为上,其本朝多士;其篆隶楷行草各体兼能,无不精妙。
后世所传《兰亭序》,不过二王所书也。”这足以说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吾每读《兰亭》,未尝不三叹其妙也。
”“羲之书虽则潇洒出尘,而其势之提顿起伏,犹未脱少陵逸少体;然其所存者,唯《姨母帖》一帖耳(王献之)则脱去逸少潇洒之体,而复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放逸之致。”由此可见,在书法史上,王羲之对后世影响之大使他的书法艺术真正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