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悯农》:是真心对农民的怜悯?还是刻意为之为博取功名?
公元772年,唐朝自建立初始已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了,其中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武周代唐,以及后来的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推进,这一年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谁能想到后来他会官居大唐宰相,谁又能想到当年为考进士而推荐的两首诗会名流千古!

公元799年,28岁的李绅来到了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唐代科举考试盛行“公荐”制度,所以学子们必须在应试前多方奔走,向名公巨卿呈送自己的得意作品,请求推荐。因此李绅向当时具有很高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的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创作了《悯农》两首。

吕温这个人很有才华,关键他是一位颇有仁人之心的官员、诗人,忧民生,悯农事。可以说李绅的两首《悯农》,诗中对农民伯伯深切的怜悯之情,深深地打动着吕温,因此吕温对这两首诗赞不绝口,从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能说李绅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刻意作《悯农》去讨好吕温吗?也不能全这样说吧,如果李绅当时心中没有对农民的深切怜悯之情,又如何创作出如此盛传于世的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悯农》吧。

悯农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这两句诗用"一粒粟"与"万颗子"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成果。然而天下没有一寸荒废的土地,但农民却仍然要被饿死。这两句诗用"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农民贫困的悲哀,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悯农 (唐·李绅)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伯伯们挥汗如雨,汗水滴落在泥土里。这两句诗语言简洁明了,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有谁知道碗中的一粒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佩。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李绅的《悯农》能流传千古不是没有道理的,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对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在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农民的重要性,我们要尊重农民,关心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子女,我们都是大地母亲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