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结晶 ?结晶后的蜂蜜还能吃吗?真相在这里

一、蜂蜜结晶后,到底还能不能吃?
蜂蜜出现结晶现象是因为其中的葡萄糖等无法溶解,就会变成晶体析出,不管是土蜂蜜还是意蜂蜜,这种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结晶对于蜂蜜的整体品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二、关于蜂蜜结晶常见的几个误区
1、放了白糖的蜂蜜才会结晶
蜂蜜结晶后,我们常常会在其表面看到糖状结晶体,很多人就会误以为自己买到了假蜂蜜,蜂蜜中掺入了白糖才会导致表面出现这种晶体,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假蜂蜜是不易出现结晶现象的,容易结晶的反而是好蜂蜜。蜂蜜结晶只是其中的葡萄糖析出结晶,对蜂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蜂蜜在温度越低的情况下越容易结晶
有些人会认为,蜂蜜出现结晶现象是因为温度低,所以温度越低,蜂蜜就越容易出现结晶现象。这种说法正确吗?有人曾做过实验,将蜂蜜直接放进冰箱里,蜂蜜的结晶速度反而慢了下来。所以说,这个说法并不正确,研究证明:蜂蜜在温度处于13-14℃时,结晶速度最快。

3、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的蜂蜜容易结晶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椴树蜜也容易结晶,但葡萄糖含量却并不高于果糖。其实,蜂蜜结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含水量、温度等,接下来我们也会详细提到。
4、蜂蜜中结晶的是葡萄糖,果糖不会结晶
大家应该都知道,葡萄糖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随温度的变化而析出和溶解。因此,有人就会觉得:蜂蜜中结晶的都是葡萄糖,果糖不会结晶。但很多时候,蜂蜜都是整瓶出现结晶的,又该如何解释呢?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误区出现,建议大家可以先了解蜂蜜结晶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
1、温度
影响蜂蜜结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温度。有研究证明:蜂蜜在13-14℃时结晶速度最快。我们都知道,蜂蜜中主要的糖类是葡萄糖、果糖等,而葡萄糖受温度影响很大,温度高于13-14℃,蜂蜜的结晶速度会下降;反之,葡萄糖结晶核的扩散速度同样会变慢。所以说,蜂蜜的结晶速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想让蜂蜜那么快结晶,保存蜂蜜的时候要注意温度变化。
2、含水量
除了温度外,蜂蜜结晶还会受到含水量的影响。蜂蜜的含水量高,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就会变低,蜂蜜的结晶速度自然会变得缓慢。一般来说,含水量在25%以上的蜂蜜,会呈现出半结晶状态;蜂蜜含水量超过30%,基本不结晶。因此,我们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很容易发现成熟蜜与未成熟蜜的区别。

3、蜂蜜种类
蜂蜜是否容易结晶,也跟蜂蜜种类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蜂蜜都是易结晶蜂蜜,比如:野桂花蜜、棉花蜜、油菜花蜜、椴树蜜等等;另外也有一些蜂蜜比较顽强,不容易出现结晶现象,比如:槐花蜜、党参蜜、枣花蜜等等。
四、蜂蜜结晶后如何恢复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喜欢吃结晶后的蜂蜜,觉得蜂蜜的原本状态会更有食欲,那么,蜂蜜结晶后有没有恢复的方法呢?其实,如果想要把结晶后的蜂蜜恢复成液态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温度提高一些就可以,温度升高后,葡萄糖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升高,析出的葡萄糖就会再次溶解进蜂蜜中。但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温度一定不能高于60℃,否则会破坏蜂蜜中的各种酶,使蜂蜜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