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春捂”防病就是多穿衣服?教你正确的“春捂”姿势!

目前虽然处于春季,但是寒冷的天气还会时不时的来访。在传统的养生中,“春捂秋冻”是我们经常听的一个说法。那么我们要如何正确春捂呢?一起来看下这四个指数。

这些春捂方法不可信

春寒侵入体内很难排出,所以平时要防寒,但以下这“捂法”不可信。

1、多穿衣服:衣服本身不产生热,它是护住人自身的温度,建议三四件为宜。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长寿之人,他建议初春穿衣服上薄下厚。

2、戴口罩:空气不好和天气冷的时候,有一定防寒效果,但防寒作用较小。另外要注意口罩的厚度和质量,过敏性哮喘的人不能戴毛绒绒的口罩,天冷时出来呼吸下新鲜空气反而能锻炼呼吸系统,不要依赖口罩。

3、喝酒御寒:喝酒后有人觉得阳气生发起来了,身上暖和了,这种暖其实是个假象,酒精让血液循环加快,需要散热,等能量散发出去后就冷了。在室内不外出,可以喝点白酒、黄酒等御寒,同时吃点高热量的食物补充能量。喝酒后别顶着风寒出门,容易让寒气钻了空子。

正确“春捂”你需注意四个气象指数

古代医学典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但“春捂”也应有度。如果天气热了,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中医专家提出,“春捂”可以参考一些气象指数,能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地帮大家把握好“春捂”的度。

1、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3、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面对孩子般变脸的春天,需要随时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4、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中医专家指出,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