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青箬笠绿蓑衣”,穷苦百姓的遮雨陋具,为何文人却喜欢赞美它?


青箬笠绿蓑衣在古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工具,是穷苦百姓的遮雨陋具,我们欣赏古人所写的田园诗会发现,“青箬笠,绿蓑衣”,常常出现在其中,为何文人墨客会这么喜欢赞美它呢?

棕榈树挺拔葱茏,四季常绿,除了为人们提供观赏价值以外,棕树皮因其良好的密闭性以及耐腐蚀性的特质,也成为许多制作蓑衣手艺人的宝贝。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 shì),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已提到:

“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 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清郝懿行《证俗文》说得更具体:

“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蓑衣不只是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晚唐诗人郑谷《雪中偶题》写道: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唐农学家、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蓑衣》诗称:

“山前度微雨,不废小涧渔。上有青袯襫,下有新腒疏……”

不少古画中,蓑衣都是钓鱼爱好者的必置装备。

蓑衣尽管造型简洁,但赋予的造型以人物外观相对应的形象,蓑衣和斗笠合并使用,立于田间可以驱赶破坏农作物的鸟兽;挂于墙上,可以镇邪驱魔;用蓑衣包裹木炭,放置在井底下,除了能杀菌过滤外,还能镇住“邪气“。

在客家,倘若谁家造新房子,到“上梁”时,正厅中间的“正梁”定会用蓑衣包裹。客家人认为用蓑衣包裹”正梁”,家运定会龙跃腾达。此种情形,蓑衣就不仅是用以遮风避雨,而是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在一些古装电影里,蓑衣引申出了大侠的意象,似乎成了大侠的一种道具或者伪装。在水气氤氲、烟雨朦胧的竹林里,穿着蓑衣的大侠在绿色的竹林里匆忙赶路,偶尔使用一下技艺高超的轻功,便能看见蓑衣在天上飞。

天明明不下雨,一个穿着蓑衣的普通人,其实是武功高超的大侠。他行走江湖,隐藏自己的身份,用蓑衣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渔夫或者干活的人。

蓑笠是农耕文明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前行的足迹。它类似于21世纪的雨衣,不过更环保,有古色古香的韵味。

蓑衣具备挡风、遮雨、保暖及灵活操使的功能,如外出狩猎过夜时,可用作睡垫,既温软舒适,又防潮防湿,穿着蓑衣,头枕斗笠,可躺在田间地头歇息;编织蓑衣的棕榈所散发的气味,会使小爬虫和蛇都不愿靠近,故可避蛇驱虫。

现在社会虽然人们使用蓑衣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蓑衣确实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是很值得人们所传承的,你们说是不是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