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两次历史性的相遇

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人们认可的两位圣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都出生于春秋时期,老子长于孔子,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学问。但在他们一生中到底见过几次面?都请教了哪些具体问题?典籍中哪些文字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已无从考究,也无人能说清楚,只能从古人记载的只言片语中略知一二。现摘录几则,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著名的“巷党助葬”典故
在《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孔子自述“巷党助葬”,虚心向老子请教礼仪的事情。
老子在周王朝任守藏室之史官时,因周王朝内部发生宫廷政变,受到权贵排挤,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恰巧赶上他在鲁国巷党的一位朋友过世。
因老子精通周礼,便请老子主持葬礼,孔子助葬。
在两人合作下,葬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不巧的是,到了出殡那天却正逢日蚀,送葬队伍走着走着,太阳却渐渐被黑影遮住,天色越来越昏暗。孔子抬头望望,全然不管这些,仍然领着众人抬棺前行。
忽然,后面传来老子的大声喝叫:“暂停前进”,孔子不由一愣,不知老子何以如此。
老子急匆匆地赶到队伍前,让众人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直到等日蚀结束,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时才让队伍前行。
殡葬过后,孔子向老子询问了自己的疑惑,他认为中途止柩不合周礼,而且日蚀究竟会发生多长时间也未可知,灵柩停留过久,会使逝者不安,所以应继续前行才对。
老子听后笑了笑:“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按照周礼,为了不误吉时,殡葬之事确实是越快越好。不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当快则快,不当快则不能一味求快”。
“昔日诸侯从外地赶到京城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使臣出使别国也没有在夜晚还顶着星星赶路的。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不在日落之后止宿。在夜晚顶着星星赶路的人,只有奔父母之丧或者亡命在逃的罪犯呀”。
“所以,今天我们碰上日蚀,虽然是在白天,但星星已经显现,此时还要让人赶路,岂不是诅咒送葬之人是戴罪之身或者在奔父母之丧吗?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要以礼待人,所以出殡时如遇日蚀,就应该暂时停下,等日蚀过后再走。”
在《礼记·曾子问》中,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老子也是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所经历的,所知道的,所参悟的道理传授给了孔子。孔子在老子身上确实学到了不少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
二、孔子曾去周朝,问礼于老子
(一)《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鲁国的南宫敬叔请求鲁君说:“请允许我跟孔子一起到周去。”于是鲁君就给了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同,到周去学礼,见到了老子。告别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是用财物,仁德的人送人是用言辞。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盗用一下仁德的称号,就送你几句话吧!‘那种头脑聪明、眼光敏锐却险些丧命的人,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那些学问渊博、见识广大却使自己身处险境的人,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做人臣属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
(二)《孔子家语•观周》中也有记载: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学习。”南宫敬叔回答说:“我遵从您的意愿。”于是南宫敬叔请求鲁君……
鲁君说:“好。”于是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派了一个人侍候给他驾车。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
(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的骨头都已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再说君子生得其时便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则如蓬蒿随风飘行。我曾听说,好的商人深藏财货,如同空虚无物;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容貌谦虚如同愚钝无知。抛弃您的骄傲之气与过多的欲望,除去您的做作之色与过大的志向,这些都无益于您自身的修养。我所能告诉您的,也就是如此而已。”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如何相处了,它乘御风云而直上九天。我今日见到老子,他难道就是龙吗?”
学术界普遍认为,《史记》和《礼记》的记载里,对历史事件、人物记述更考究、更精准、更真实些。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孔子与老子至少有两次相遇,孔子确实到过周朝问礼于老子。老子不但传授了孔子礼乐方面的知识,还传授了孔子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