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真的是昏君吗?

"烽火戏诸侯"相信大家都听过,故事梗概是:周幽王废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但褒姒虽然当上王后,儿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但她却很少有笑容。周幽王为取悦褒姒,采纳了纳了奸臣虢石父的建议,举烽火召集诸侯于骊山前(陕西临潼),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周幽王和褒姒在台上饮酒作乐,诸侯们只好狼狈地退走,褒姒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作死的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用烽火戏弄了诸侯多次。故事的结局当然很惨啦,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东周第一任君王的外公,实权诸侯)联络鄫侯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周幽王发现情况不妙,立即举烽火示警,但诸侯们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犬戎杀了周幽王, 虏走了褒姒,还把王城一扫而空,西周就这么灭亡了。

是不是很魔幻,由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破绽太多,今天的正史研究将这个故事直接列为传说。正史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那么真实周幽王和烽火戏诸侯是怎么回事呢?且看下文细细道来:

《史记》之前的《国语》和《吕氏春秋》对褒姒的故事都有记载,最初的原型则是《诗经》 中几句无关紧要的诗词。《国语》 的版本最不可信:书中说到褒姒是邪神转世, 与商纣王的妲己一样,她来到世间就是为了惩罚西周王朝失德, 她在人间的帮手叫作“虢石父”, 两人狼狈为奸, 败坏西周政务。 《吕氏春秋》中的情节与《国语》 类似,只是故事更为简单, 而且提到一句: 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 经常亲自为她击鼓(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因数击鼓)。但太史公司马迁愣是把《吕氏春秋》里的“击鼓”改为“烽火”。这样做不是太史公粗心, 而是古代史学家们必须为西周找到一个灭亡的理由。 否则,西周又怎么可能成为顶礼膜拜的典范?只有展示出“妖女祸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西周王朝在历史上的声望与其耻辱的结局才能调和,史学家才能继续把西周供奉在神坛之上。周幽王不是灭亡西周的终极杀手,一个绵延数百年的王朝,不会因某一个人振兴, 更不可能因某一个人衰败。 指责“妖女误国”, 不过是历代史家标榜自己学说的一种障眼法。

真实的情况是周幽王的王后叫“申后”, 来自西部另一个强势诸侯——申国。 按西周宗法制度, 申后的儿子——宜臼是嫡长子, 也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一旦宜臼成为周王, 周王室就会完全落入西部诸侯的控制。周幽王应该是个有骨气的帝王,不想自己祖宗的基业葬送在自己手上。他发起了反抗,但是具体过程确实欠妥,公元前777年,周幽王废黜了来自西部诸侯国的王后, 并立褒姒之子伯服为王位继承人。申后和她父亲申候不会忍受失败,次年,申后的父亲联合犬戎共同起兵讨伐周幽王,要求立宜臼为王位继承人。但周幽王根本没有真正的实力, 重建的成周八师在联军面前一触即溃,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在镐京附近的骊宫被杀, 西周灭亡,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东周开国王宜臼相当于是在实权诸侯也就是自己的外公申候的“帮助”下继承周王王位的,继位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故意抹黑自己的父亲及其宠妃褒姒也就非常的合情合理了。。。

周幽王不能算一个明君,但也不能称他为昏君,到他这一代周王室的实力已经很弱了,他就算不反戈一击,大权迟早也会旁路,他只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儿,但是受限于自己的实力,无法力挽狂澜,最终身死人灭,令人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