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为什么喜欢种菜的原因(中国人为啥爱种菜)

前不久,一条中国人在法国开荒种菜的视频火遍全球。十几个中国人在法国巴黎种地,把一块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地,吸引了不少法国人前来一探究竟,就连当地市长都忍不住夸赞“中国人太勤劳了”。

有人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看到他们的菜地。的确,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菜种到哪里。法国华人在海外种菜一事走红后,引起众多海外华人的共鸣,有人在非洲种菜,有人在柬埔寨种菜,有人在加拿大种菜……

中国人对种菜的热爱似乎是刻在DNA里的。每当中国人看到一块空地,心里就禁不住琢磨:“这地方拿来种菜多好啊!该种点什么好呢?”

华人在法国巴黎开荒种菜。

自古以来,国人对种菜的执念就不曾中断过。我们可以在许多古籍里找到有关蔬菜、种菜的描述。

以《诗经》为例,《诗经》中除了对爱情的吟唱、对战争的记录,有关种菜、择菜的内容也屡屡见诸笔端,诗中描写的蔬菜居然多达38种。比如,《豳风·七月》中就有对蔬菜的相关描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从夏商周的井田种粮,到元明清的蔬菜品种变换;从诸葛亮隐居南阳种菜、陶渊明辞官“种豆南山下”,到苏东坡被贬后开荒种菜,从古至今,种菜承载着中国古老文化,是中国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到了现代社会,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仍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景象。

在乡村,家家户户门前的那块地都种得满满当当的。大葱、辣椒、韭菜是“原住民”,茄子、黄瓜、四季豆、白菜、萝卜是“小院常客”。到了收获的季节,一筐筐新鲜蔬菜,是辛勤劳作的最好的回报。

城市化的脚步让很多人把蔬菜从乡村田野搬到了都市阳台。阳台空间面积不够,就拿塑料盆、食品盒来凑,但凡能盛土的器皿,都可以变成种菜的神器。虽然城市土地有限,但人们总能找到合适的地方,种上自己喜欢的蔬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中国人都在种菜中展现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即使远离了田园和土地,也放不下这种执念,有地要种,没地也要种,有条件要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2016年,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就在南极开了一片菜园子,成功在不毛之地南极吃上了新鲜的蔬菜。更不可思议的是,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竟然在太空成功种出了生菜。此前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发现了分子水,这一消息引得网友畅想:“看来月球上也能种菜了!”

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极到太空,无论人身在何处,这股“刻在DNA”里的执念总是那么强烈,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始终如一。

房前屋后的菜园子。

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藏着对种菜的向往。尤其是对中老年群体来说,看到一块空地,种菜基因就开始觉醒。这种融在中国人血脉中的种菜情结,到底从何而来?

中国老百姓的“刚需”。对于中国人来说,蔬菜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中国人可以忍受多日无肉,却不能接受多餐无蔬菜。古代战乱和灾荒,让蔬菜成为古代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粮食代用物。在肉食缺乏,主食不足的情况下,蔬食就成为许多百姓的生存依靠。

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基本都是农民,血液里流淌的是耕作基因。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样的忧患意识使得中国人总是能将每一寸土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今,饥饿早已远离我们,但是刻在血脉里的基因还是促使人们习惯性地通过种植蔬菜去感受自给自足的安稳和踏实。

体味慢生活哲学。“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中国人喜欢种菜,种的不只是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陶渊明,都有一个田园梦。林立的高楼、拥挤的街道,多数城市市民的生活碌碌匆匆,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被社会化大潮裹挟的人们如同久在樊笼里的鸟儿,时刻想着从冰冷的都市丛林里逃离出来,回归到自由亲切的自然世界里。

四时菜足饭饱,三餐烟火人间,缕缕烟火气,带来了生活的底气。菜园,给了都市人一隅放松的空间,一个“归园田居”的机会,让人们得以在慢生活中放松身心,也在与泥土、种子、植物相处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那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带着故乡的一丝气息缓缓印入心扉,给身处高密度、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歇脚的梦幻空间。

倾听生命的律动。种菜不仅仅是一种农事活动,更是一种与大地对话、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看着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每一粒种子栽下时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生命的绿意,结出累累硕果。整个过程与自然同频共振,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种菜,亦是种心。开花结果的背后,是长期的付出与心血的浇灌。每一丝叶脉里,蕴含的都是努力与回报的平衡。收获时,那满满的成就感与喜悦,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人们在自家院内开地种菜。

中国人对种菜的执着和热爱,绝不仅仅为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源自对生存智慧和历史文化的尊重。

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种植时代,华夏大地上早早就出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乐吃善吃的饮食文化,重视农桑的国家政策,勤劳肯干的民族禀赋……这些点亮了种菜这个与生俱来的技能,帮助中国人民抵御灾荒、战胜饥饿。

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不遗余力地滋养脚下的土地,成了中国人鲜明的属性。这种热情不断演化,不断创新,在历史和现代交融中,彰显出中国人坚韧、智慧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蔬果,似乎足以满足一切需求,但仍有很多老一辈喜欢种菜,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结和勤俭持家的习惯。

其实不光是老年人,这几年“种菜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一定年纪,中国人骨子里的种菜血脉就会觉醒。”很多都市白领为了释放压力,选择在休息日驱车前往郊区的共享农田,享受劳动的快乐,感受返璞归真的舒适。

年轻人“种菜血脉的觉醒”恰恰证明,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很强的韧性。这些传统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悠长历史中形成的并渗透到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经历了岁月洗礼与时光积淀,仍然熠熠生辉。

当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渴望在热闹忙碌的生活中寻求些许自由宁静,期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羡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

种花种菜,躬耕于方寸之间,感知时节更替,认真经营一蔬一饭,这是自然风物的美,也是生活状态的美,即便是阳台上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能创造出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慰藉与浪漫。

如果你现在感到迷茫和焦虑,不妨也抽空去种种菜吧,去感受植物生长的律动,在对生命的期待中,触摸自己的诗与远方。

恰如一位网友所说:“以前,我想要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我只要一个阳台,低头种菜,抬头看花,不问繁华,只问初心,这便是一种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