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佛龛是什么(为佛置佛龛是大功德吗?)

我们往往会忽略经常见到的东西,
仿佛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
而不会追其缘由,
佛龛便是如此。
供佛便好,
为何要置龛?


清代 金嵌松石佛龛,通高15.7cm,长10cm,宽8.5cm 故宫博物院藏
kān龛,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
其在古时并没有什么含义,
汉扬雄著《方言》称:“龛,受也。”
即容纳、承受之意。
佛龛肇始
乃是作为承载佛陀的建筑空间
和佛像同期出现。
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
所以佛陀形象不会作为宗教艺术出现。
直至佛陀涅槃500 年后,
佛教造像艺术才逐渐显现,
而佛龛
作为佛陀空间的载体,
也一同登上了历史舞台。
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
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
后来我们常以“龛”
指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清代 八成金带座佛龛,通高12.5cm,长8.6cm,宽4.6cm 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传入中国后,
“龛”也随之传入。
大都与石窟、佛堂建筑相伴,
可谓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
发展到后来,
又出现了
以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小型“龛”,
其形制、工艺越发精美。






释迦牟尼 文殊普贤佛龛 宋代 高35.5cm 晋作 木上彩 释迦牟尼 文殊普贤佛龛 宋代 高35.5cm 晋作 木上彩 边山艺术藏品
佛龛与佛像融为一体,
一直是观赏者视觉的焦点。
作为承载佛像的神圣空间,
“龛”往往受宗教艺术、地域文化、
审美情趣、建筑风格、营造技艺
和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从而衍生形成了多种多样、
装饰复杂、 内容丰富的形制。
在“龛”形成伊始,
受中亚、 印度地区文化艺术影响
形成了券拱柱式龛和平顶柱廊式龛,
传入中国以后,
又将中国本土建筑
子母阙、 庑殿顶、 佛塔、 宝盖等加以应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龛”,
如方口龛、 敞口龛、 盝顶帐型龛、
宫殿式龛、楼阁式龛、亭式龛和各式塔龛等。

方口龛分析-莫高窟 389 窟盝顶帐形龛-中唐
著名建筑史学家刘致平曾指出:
“我国对于龛、藏、石灯、纪念柱、香炉等小物品,
通常是用小型房屋来解决造型问题,
这是一种习惯,
也是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
显得格外精巧。”
“中国式龛”主要结构包括龛楣、 龛梁、
龛柱及龛基下部的附属装饰等。
简单来说,类似于房屋结构:
屋顶、斗拱、梁柱与基座,
基座常用须弥座。
其间细节,
如梁柱规制、镌刻花纹等
均具有明显文化特征,
体现着浓厚的宗教内涵与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释迦牟尼佛龛 明末清初 龛高109cm 佛身高26cm 宫廷御制 边山艺术藏品
随着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
佛龛作为石窟寺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石窟、寺建筑艺术的集中承载体,
必将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最关注的课题。
另外,
由于中国古建筑难于保存,
“龛”这种仿照建筑的“微缩景观”,
也恰好为古建研究提供价值。
“龛”,
不仅为神像起到挡风避尘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另一种宗教层面的宣传效果,
让神像更为庄严肃穆,
同时亦让信仰者从视觉—心理层面
更加信服。

《修香山寺记》
【唐】白居易
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晏坐之安。......
......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
把佛像请回家中虔心修佛,
佛像即佛本身。
设龛以置:
青灯照佛龛,
炉烟袅松风。
既是自身修行,
亦是一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