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吊脚楼为什么叫吊脚楼(远去的壮族传统建筑——吊脚楼)


  田东县的壮族人历代建筑都以“吊脚楼”为主,可是这种“古老”的建筑现在除了南北两翼边远山区的村屯还保留一些外,河谷地方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山区村屯,早就不见它们的踪影了。

摄于田东县南部山区

  壮族的“吊脚楼”一般都是竹木结构的瓦房或茅草房,三间宽,三层高。一楼壮话叫“腊梁”,养猪、牛、羊和鸡等牲禽。二楼叫“艮兰”,铺木板,分厅、间。房子正中间的屋檐下,用石梯彻至二楼,石梯约一米宽,通常是七级或九级,每一块石梯都是请石匠精工制作(也有的两翼走廊直接用木梯搭上二、三楼)。二楼的两边厢房住人,中间以中轴为线隔开,留门,前边叫“中堂”, “中堂”即为“客厅”。“中堂”后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中堂”上方做个小“吉楼”,专门安放“神龛”,是祖宗们的世界。三楼叫“艮角”,楼曾比较低矮,一般都是放粮食和杂物,人口多的家庭,二楼住不下了,也住三楼。住三楼的大多都是未娶的小伙子和未出阁的姑娘。“吊脚楼”的四周围,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人住在二楼,可谓“六面透风”。

摄于田东县南部山区

  “吊脚楼”的背面,一般都是倚山而卧,为的是方便立灶生火做饭。后门往往就是“开门上山”。若在平地起的“吊脚楼”,立灶生火做饭的地方,就用石头从平地彻起一个与二楼一样高的正方形,中间填上土。

  “吊脚楼”的主柱(直径25公分以上的大木头)底下都要垫上石墩,石墩上边圆,下边呈四方形,约两尺高,半尺宽,都是请石匠精工凿好大小相同的“精品”。石墩四方形的那半埋在地下,圆的那半露在地上。把木柱安放在石墩上,不碰土,既可以防白蚁,又可以保数十年不腐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公元1970年至1989年),砖瓦房(一般都是三间一层)逐渐代替了“吊脚楼”。九十年代至今,刚钢筋混凝土建筑又逐渐代替了砖瓦房,且建筑的规格和式样与城市里的都大相径庭,一样的“现代化”了。

  “吊脚楼”就这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