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为什么要送桩及送桩方法(管桩如何引孔、送桩?)


预应力管桩基础引孔法施工

(1)引孔直径不宜超过管桩直径的0.9倍,并应采取防塌孔的措施,引孔深度不宜超过12m;

(2)宜采用长螺旋钻机引孔,长螺旋钻机可钻进穿透强风化花岗岩层、较高强度硬夹层或孤石,垂直偏差不宜大于0.5%;

(3)当引孔需穿过硬夹层时,引孔直径可取桩径D-20mm;当引孔进入击数较高强风化岩层较深时,可采用等直径引孔;

(4)引孔宜进入持力层1m以减少挤土效应,引孔直径可取桩径D-50mm;

(5)对于持力层较斜、非软弱土层较薄、挤土效应明显等管桩“慎用场地”情况,引孔施工法应结合场地类型、沉桩方式及桩尖形式确定施工措施。

说明:预钻孔 (引孔)是管桩施工时常采用的措施,用以穿透硬夹层、孤石,减少挤土效应,亦可增加桩的入土深度。根据工程经验和实际情况,引孔的直径应根据现场的土质情况、桩直径、桩的密集程度等因素确定,引孔直径一般可以比管桩直径小 10cm 或5cm,必要时也可等直径引孔。一般情况下,引孔深度不宜超过 12m,考虑引孔过深时的孔垂直度偏差不易控制,出现引孔偏斜时很难纠偏,容易发生桩身折断事故。当引孔进入击数较高强风化岩层较深时,应注意即使引孔直径较大 (桩径 D-20mm),仍可能出现沉桩难以至孔底 (即“吊脚桩”) 的情况,必要时可以采用等直径引孔;引孔内积水时,宜采用开口型桩尖,若用封口型桩尖,也可能出现吊脚桩的不利情况。


预应力管桩基础浮桩、送桩、复打 (压)

(1)采用2~2.2倍单承载力特征值R静载试验时,沉降量可控制在15~25mm;

(2)桩上浮量<10mm,对单承载力和沉降量(15~25mm)影响很小,可以不复打(压);

(3)桩上浮量为10~20mm,对单桩承载力影响较小但沉降量可能偏大时,宜复打(压);

(4)桩上浮量>20mm可能对单桩承载力和沉降量都影响较大,现场各方应共同研究措施;

(5)可能会产生浮桩的范围需复打(压)时,送桩长度不宜大于 1m;

(6)浅层土属于软弱土层时,慎用静压式复压;已截桩头时,慎用锤击式复打;

(7)不需复打(压)范围的送桩深度:锤击式宜不大于2m,如果施工过中判定送桩时动力消失不明显,可控制不大于3m;静压式施工时宜不大于6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