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为什么不装暖气(南方这么冷,为什么不配拥有暖气!)
虽然关于北方干冷难受还是南方湿冷难熬的问题,多年悬而未决,但众所周知什么冷都比不上在南方过冬的北方人心冷。

失去“暖气之神”的庇佑,每次看似波动不大的降温,都在湿气和冷气的双重buff下,转化为绵绵不尽的阴冷之气,盘旋房中。空调热风治不了脚冷,电暖气分分钟搞爆电费,只能勉强拿出热水袋凑合。在南方的人一心只想知道,暖气发明之前,人类是怎么过冬的?
生命不息,取暖不止
人类作为恒温动物,维持恒定体温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面对冬季严寒气候的威胁,人类积极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抗寒,人工取暖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考古研究发现,距今28万年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就已经学会将火种引入洞穴,做成持续燃烧的火堆、火塘御寒取暖。掌握人工取火后,人们逐渐在室内设置火塘用于烹饪、取暖,寒冬时节人们的室内生活基本围绕火塘展开。

金牛山人复原图
暖和是很暖和,但也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室内活动范围。生产力条件差的时候还能忍受,到了春秋时期,贵族们纷纷开始对传统取暖方式表示不满,命令工匠革新。
首先出场的是可移动的小型取暖器“燎炉”。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的“王子婴次”青铜炉,高11.3cm、纵 45cm、横 36.6cm,形制小巧,单看尺寸,供热能力有限,但胜在移动便利,成为后世火炉的雏形。

“王子婴次”青铜炉
而为了提高贵族坐卧舒适性,提前烧火加地面“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也为火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春秋贵族是对采暖方式创新尝试,那么秦王宫的大型取暖壁炉就是对采暖方式全面升级。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中发现的壁炉,不但能长时间保持室温,还能为浴室提供采暖。


秦咸阳第一号宫殿室壁炉平剖面图。图源刘庆柱、陈国英:《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
唐朝经济高度发达,人工烧制的木炭开始在有钱人家流行,燃烧木炭的室内火盆风靡一时。满足人们出行取暖和局部取暖的小型取暖器具,熏笼、手炉、汤婆子等也开始在民间普及,约等于现代的小太阳、暖宝宝、热水袋。

又能当香薰又能暖和的“卧褥香垆”
清朝紫禁城中使用的火地取暖法,则被认为是无限接近现代地暖的设计。通过在宫殿底下或炕床下预留火道,使室外炉内烧炭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入室内,实现供暖,这样既没有烟尘污染,室内热量也更加均匀。但是由于铺设火道成本极高,且存在地面下陷、漏烟中毒等风险,火地取暖法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即使在皇宫也只有寝殿使用。


清宫地暖和“汤婆子”
在世界范围内,公元前500年在塞浦路斯岛上发现的罗马式火炕供暖装置,被认为是最早的集中供暖形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暖气,就是典型的集中供暖。
南方也冷,为什么不能拥有暖气
最近几年,每逢寒潮降温就会被翻出来讨论的“南方该不该有暖气”问题,准确来说讨论的是南方城市冬季该不该集中供暖。
我国目前集中供暖地区的标准是: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少于90天的地区。严格的时间和温度限制之下,南方城市往往会出现冷了,但持续时间不够长的尴尬情况。不够冷或者冷的时间不够长,是南方城市很难实现集中供暖的主要原因。

供热公司为了保证供暖质量和管线安全,同一地区供暖的时间、温度、收费都有统一标准,就算房屋空置,暖气费也得全额缴纳。
这种情况下,不够冷,会造成居民采暖需求差异,有人愿意花钱取暖,有人觉得还能坚持一下;而冷的时间不够长,则会加大供暖公司收回前期投入成本难度,缺乏投资动力。
除了集中供暖成本过高,南方城市建筑设计也和北方存在很大差异。为了适应南方潮湿气候,住宅设计往往优先考虑采光和通风,采用大窗户+薄墙体,房屋整体保温效果差,暖气效果大打折扣。
但南方的朋友也不要太失望,随着技术的发展,冬季采暖手段不断发展,住宅加装地暖、家用壁炉等家庭独立采暖设备无限接近北方暖气效果,还更加灵活经济。
暖气里总有声音,ta不会要爆炸吧
来自南方朋友的有趣问题,先说结论,暖气管有可能会爆,但和响声没啥关系。
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暖气片里也没有气。在1982年国务院“四号指令”的要求下,我国所有蒸汽采暖的工程和单位都在1984年采暖期前改成了热水采暖。也就是说我们家里暖气片的主要内容物,经过循环加热的流动软化水。
暖气莫名发出响声,大多是因为管道内气体或杂质造成的水流不匀,简单的放气处理或请工作人员上门检查就能解决。而让北方朋友闻风丧胆的“爆暖气”,则一般出现在长期不供暖、低温冻裂的时候,需要彻底的关阀检修。

据说00后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