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为什么要上釉(陶瓷施釉工艺有讲究)

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在陶瓷制作过程中,施釉工艺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艺术性强的技艺。早在宋代,陶瓷施釉工艺就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釉是一种玻璃质,最早施于陶器表面,使其更加美观,并且吸水率低。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主要的施釉方法主要有:浸釉、浇釉、荡釉、刷釉、喷釉五种。
浸釉
浸釉又称“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技法之一。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

浸釉
通体浸釉一般适合于对小件器物施釉,便于把握和控制,因此一次浸釉即可。大型器物的上釉程序是先施里釉再施外釉。

宋·黑釉凸线纹瓶
战国时的原始青瓷是采用这种方法上釉的。明清以前多用此法,器物上的釉汁往往不到底足,上部有釉而下部露胎。
淋釉
淋釉,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是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尤以唐代三彩为其中翘楚。

淋釉
通过在陶坯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或是利用不同厚度的釉层变化,或把未研磨碎的瓷石小颗粒浇到胎的釉面上,形成星星点点的效果,以此制造出独特的趣味。
刷釉
刷釉法又叫“涂釉”,施釉方法之一。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在器体表面。刷釉法多用于长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

刷釉
刷釉法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因其不是通体施釉,而仅为口、肩及内底等处的局部施釉,因而采用刷釉的方法。这种上釉法,最适合于小面积瓷器。

弟窑茶器·青瓷诠说
喷釉
喷釉又称吹釉,主要是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弥补浸釉过程中胎体吸釉的厚度限制。喷釉在施釉工艺过程中应该是最后一步,要在保证釉面的平整基础上再增加釉层的厚度。

喷釉
因此,这种方法将要施釉的陶坯,置于转盘之上,工匠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边以喷雾器将釉浆直接喷射于陶坯上,且要在前一次浸釉的釉面基本干燥后才可以再次喷釉。
荡釉
荡釉即“荡内釉”,施釉方法之一。把釉浆注入坯体内部,装大概器物内空间的一半左右即可,之后端起器物上下左右匀速摇晃,使器物里面釉浆挂匀器壁,再倾倒出多余的釉浆,随后将坯体继续回转,使器口不留残釉。

荡釉
根据不同的要求,也有两次荡釉的,但不能多过两次,否则易产生气泡。荡釉法适用于口小而腹深的制品,如壶、瓶等内部上釉。
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施过釉的坯体入窑烧成后,观之晶莹剔透,充满了艺术气息。

制瓷72道工序,道道有讲究。
中国古陶瓷工艺体现了手艺人匠心与造物艺术,每一件精心施釉的陶瓷器皿,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此绚丽之美连连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