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为什么要加制冷剂(制冷剂的作用及原理)
制冷剂,英文写作Refrigerang,也称为制冷工质,在制冷、空调及热泵系统中,制冷剂是实现热能转移的核心介质。它通过自身的物理相变循环,将热量从低温环境转移到高温环境,实现逆卡诺循环,是能量的搬运工。其能量转换贯穿整个制冷或制热循环过程。
基本原理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相变蒸发吸收被冷却介质(空气或水)的热量,然后在冷凝器中向空气或冷却水释放热量,即冷凝放热,实现热量从低温处向高温处的定向转移。
整个循环过程中,制冷剂通过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反复相变,由于相变是潜热变化,大于显热的变化量,使吸热与放热过程高效化,极大提升了热交换效率。
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压缩后压力增加、温度提高(冷凝温度)和膨胀阀的节流降压(降低蒸发温度),构建了系统所需的温差环境,确保热量逆向循环。
制冷剂的运行遵循逆卡诺循环原理,典型流程分为四个阶段(以蒸汽压缩式制冷为例):
1. 压缩过程设备:
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 制冷剂气体。压缩机做功使制冷剂温度、压力升高,为后续放热创造条件。
2. 冷凝过程
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凝相变为制冷剂液体,向外界(如空气或水)释放相变潜热,完成液化。
3. 节流过程
高压液态低压液态通过膨胀阀或毛细管等截流部件 降压降温,为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创造条件。
4. 蒸发过程
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蒸发相变热量吸收,制冷剂吸收被冷却物体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个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蒸发温度: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沸腾相变为气态制冷剂的温度,需低于被冷却环境温度。 冷凝温度: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相变液化的温度,需高于散热介质温度。
临界温度:制冷剂无法通过加压液化的最高温度,决定其适用工况范围。例如:R22 96.14℃,R32 78.11℃,R134a 101.1℃,R410a 71.34℃
制冷剂作为热力循环的“血液”,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系统效率、环保性与安全性。了解和掌握其工作原理是运行人员保障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