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为什么会裂开(低价瓷砖与高价瓷砖的隐形差距)
(一)瓷跟陶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料与工艺的不同导致密度的完全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吸水率的不同,而高吸水率能把陶瓷的釉面在某些情况下拉裂。
在陶瓷砖的国标中,对陶瓷砖的分类是以吸水率和陶瓷砖的成型方式来区分的。

1)吸水率小于等于0.5%的为瓷制砖;
2)0.5~3之间称之为炻瓷砖;
3)3%~6%称为细炻砖;
4)6%~10%为炻质砖;
5)10%以上则为陶制砖。
(炻: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而事实上吸水率0.5%~10%之间都可以称之为炻)。
(二)吸水率10%以上的陶制砖,施工工人一般叫他瓷片,但其本质跟瓷没有太大关系,瓷片为了贴室内墙面而生的。
因为瓷片是贴在墙上的,在耐磨、耐污、防滑这些性能不会被过多的强调,所以瓷片表面的釉面层一般也会很薄这样使得它的成本很低。

瓷片背面是陶制砖体,气孔多且大,质量轻,上墙前需要泡水,但不用刷背胶,可以直接就贴。
1)瓷片施工要泡水。因为水泥这个东西是靠水来进行反应的达到胶粘和固化的效果,瓷片如果不泡水,陶制砖体会把水泥砂浆里面的水分吸出来,导致水泥反应不完全,从而导致水泥抓不住瓷砖。

2)从经济角度来讲,瓷片是一种很不错的室内墙砖的选择。但是有些问题你也务必要接受。
1)因为釉面薄,砖体还是陶制的所以表面很脆,如果你要给厨房或者是卫生间墙面做美缝,没有哪个师傅清缝时能做到一片瓷砖都不崩瓷的绝对。

2)因为釉面薄,而且砖体密度不大,釉面很容易出现水波纹,甚至是鱼鳞纹现场一定要多看看瓷砖里面的光线的倒影。

3)瓷片容易裂开,其本质原因倒不是因为陶制砖体,而是本身的热胀冷缩引起的釉面断裂。因为瓷片吸水率大,水分吸多了,再加上温度差,让本就薄的可怜的釉面层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温差湿度大的部分南方地区务必要注意,虽然有缺点,但确实经济。

(三)另外瓷砖同品质下单片越大,则单平方的费用也会越高,有以下原因:
砖越大代表的制作设备越贵,运输的风险也越高,同时专体的密度要求也更高。
越大的砖,砖坯吸水率肯定在3%以下,完全没有必要去做那些网上教的渗水实验。

1)因为一方面3%以下的吸水率砖胚的渗水速度肉眼已经很难观测了。
2)另一方面大砖的砖坯如果密度不够,表面平整度、无釉面砖的表面耐磨度、有釉面砖的釉面抗裂性都会是问题,将造成次品率和运输破损率也会直线上升
(四)吸水率还会影响到另外一个事儿——鱼腥味
我们要先了解瓷砖中鱼腥味的产生需要两个要素:
1)首先劣质砖的原材料或者是釉料中混入了含硫的有机物或无机硫化物制作过程中被分解为硫化氢等,硫化物被封印在了砖体的内部然后你拖地的时候,吸水率较大的砖体就会将顺着砖缝或非全封闭的砖面进来的水分吸收水分与内部的微孔中的硫化物一反应,这个鱼腥味就形成了,而且由于水分的进入,气体也自然被挤出了原来的微孔,被挤出来的气体中仍然有硫化物,跟外面的水分一反应,味儿就更大了
2)其次拖把问题或者是你没有做美缝
反思与思考:
既然密度跟吸水率对瓷砖的影响这么大,瓷砖厂商们怎么不都生产高密度低吸水率的瓷砖呢?因为这和性价比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先来说原材料,这个问题会比较直接的影响瓷砖的价格
欧洲瓷器的发展:
公元16世纪的欧洲,欧洲看到瓷器的巨大市场,但是他们生产的东西和瓷器不沾边,他们必须派欧洲传教士考察。这其中有个法国的传教士特别有毅力,在景德镇一呆就呆了7年,期间通过书信向西方传递了大量的瓷器制作技,而且也是他发现了瓷器的秘密——高岭土,他还在当地搞到了高岭土的样本,并且托人也带回了欧洲。欧洲人拿着陶瓷制作配方和高岭土样本,开始在欧洲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替代品。
(五)如雷贯耳的广东砖,广东一省便占据了全国,或接近1/3的储量,但是广东砖是否对得起它的价值。
1)颜色。一般情况下,高领土是偏白的,制成砖坯后也是白色的,但这并不是说砖体白就代表着密度高,让砖或者说让泥变白的办法太多了。
2)声音。与其看颜色和做渗水实验,还不如听声音,相同条件下瓷砖砖体密度越高,对应的价格肯定也越高。但个人认为没必要为了追求超低的吸水率花太多的钱。一般来说,0.5%以下的瓷制砖肯定够用。
一般来说,高品质的瓷砖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类似于金属的回响。
而低质量的瓷砖,由于其内部结构疏松或存在气泡,往往发出沉闷、浑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