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百科知识 实用查询
首页 > 百科知识 >

陶瓷为什么开裂(浅析日用陶瓷常见缺陷)

日用陶瓷是以粘土类及其他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炼制成的陶瓷制品,分为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陶瓷烹调器和陶瓷包装容器三类,根据瓷坯上色原理、烧制温度的不同又分为釉上彩陶瓷、釉下彩陶瓷和釉中彩陶瓷。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质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等。产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潮州、大埔)、江西(景德镇、抚州黎川)、山西朔州(怀仁、应县)、广西北流、福建德化、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等地。
釉上彩陶瓷就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正烧过的陶瓷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高温烤烧而成的陶瓷。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如果用手触摸,陶瓷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我国一种传统装饰方法的陶瓷制品,其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
大多数陶瓷生产企业注重提升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也有个别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片面降低成本,在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和出厂检验中简化程序、降低标准,致使部分陶瓷存在缺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常见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吸水率高。吸水率是衡量陶瓷制品致密度的重要指标,吸水率过高,陶瓷在重复加热、消毒过程中,表面的釉面因受热不均匀过度膨胀而产生龟裂,抗污染性也相对变弱,容易吸附污物或残留有害物质。
二是抗热震性(热稳定性)差。陶瓷应适应高温快速消毒、冰箱存放和微波炉加热的日用环境,由于陶瓷接触的多为加热食物,抗热震性差的陶瓷在热冲击的作用下会开裂或破损,轻则缩短瓷器的使用寿命,重则烫伤、割伤使用者。
三是铅镉迁移量超标。出于对陶瓷釉面光泽与助熔作用的考虑,在釉料与釉上颜料中常常使用铅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铅、镉的釉料及颜料在酸液的作用下可溶性铅、镉会被溶出,陶瓷餐具中的铅、镉会被饭菜中的草酸醋酸溶解,铅、镉元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无法排出,长期积累会影响肾、肝、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从而增高血压,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甚至损伤大脑。
世界卫生组织将镉列为重点研究的食品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镉归类为人类致癌物,镉超标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长期摄入含镉食品,可使肾脏发生慢性中毒,主要是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导致蛋白尿、氨基酸尿和糖尿。同时,由于镉离子取代了骨骼中的钙离子,不但妨碍钙在骨质上的正常沉积,而且还妨碍骨胶原的正常固化成熟,导致软骨病。慢性镉中毒还可引起贫血。因为幼儿代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重金属对幼儿的危害较成人更大。
造成陶瓷制品缺陷的原因,主观上是企业负责人还没有根植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理念,片面追求生产利润,一味降低产品成本。部分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流于形式,粗枝大叶,存在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面、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在企业员工培训时,舍不得投入,以会代训,存在掌握技能慢半拍的现象;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停留在刚制定出、挂在车间,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客观上是由于产品生产环节管控不规范所致。
一是原料采购把关不严。选购了劣质的粘土、矿物质、釉料、颜料和花纸等原料,未严格执行入库检验验收制度。
二是加工制作把关不严。原料配比不科学,用料不精确,致使配比系数不合理;制坯工艺落后,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进和提升,造成瓷坯形状、规格不均匀;燃气用量不足,烧结时间不够,出现“生烧”和“过烧”现象。
三是成品检验把关不严。成品入库时不能做到批批检验、严格筛选,致使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