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攴怎么读什么意思(汉语中的”攴”字)

“攴”,是汉字部首之一。读“pū”。和“飞蛾扑火”里的‘扑“字同音。

在甲骨文中,“攴” 写成这样:

甲骨文“攴”字

“攴”的甲骨文字形,描摹的是一只手拿着某种器械在做着敲击的动作 。手里的器械具体是什么东西?有的人说是权杖,有人说是戒尺,也有的人说是棍棒或者鞭子,最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击打式农具,类似今天的“连枷”。

《说文解字》中说:

“攴,小击也。从又、卜声。”

意思是说:“攴”字的字义是“轻轻地敲击”。以“又”为形旁(“又”是“手”的意思),以“卜”为声旁。许慎把 “攴” 解释为形声字。

“攴”在字典中,还有一种释义:古同“扑”,戒尺。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

“ ( 攴 )从 又卜声 , 又者 , 手也 。《经 典》隶变作 ‘ 扑 ’ , ‘又 ’ 变为 手 , 卜声 不 改 , 盖 汉 石 经之体 。 ”

段玉裁认为,“ 扑 ”就是 “攴”字变化而来的 。把“又”字改写为提手旁(扌)。

在篆文中,“攴”写成这样:

篆文“攴”字

篆文“攴”字的字形,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楷书“攴”字的字形已经很接近了。只是在篆文“攴”字中,还能清楚的看到下部分的“手”字字形。

我在“你也许不知道,这些汉字都和‘手’有关系”这篇文章里讲过,“又”字的字形一般表示“右手”的意思。

“左”和“右”字形的演化

我们今天很少看到有单独使用“攴”这个字的。而“攴”作为一个构字部件,又和许多的部件,合成了许多新字。

在现代汉字中,“攴”组合在其他字里边,大多写成“攵”(反文旁),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

以“攴”字为部首的字,一般都和手部的动作有关 , 如 “敲、 败、敝、收、攻、改、放 、教 、败、牧” 等等。

在极少数保留着“攴”字旁的汉字中,我们熟悉的、常用到的,只有一个“敲”字。

楷书“敲”字的字形非常的清晰,左右结构,左“高”右“攴”。“攴”表示“手持器械敲击”。“高”在“敲”字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城楼、城墙。在甲骨文中,“高”字这样写:

甲骨文“高”字

“高”是一个象形字,描绘的是一座高高的城楼的样子,这个字形把城门、城墙、城堞、城楼的尖顶都勾画的清清楚楚。

“高”(城楼)+“攴”(持械敲击),表示:城墙上的士兵,手持器械,从上往下敲击攀爬城墙的敌人。

在“敲”字中,士兵手中所持的器械具体是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来开开脑洞。

墨子以防守著称,学过《公输》这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在《墨子》一书中,他对防守兵械的规格和配置作过详细的论述。

《墨子·备城门》记载:

“二步置连挺、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

意思是说,守城防御前要准备好连挺、长斧、长椎、枪等器械,以便御敌。上面这些兵器里,其中只有“连挺”属于击打式兵器。“连挺”是用铁索将一长一短两根木棒串联起来制成的兵器。宋朝又叫作“铁链夹棒”。因为它的形状像农家用来打谷脱的连枷,所以俗称“连枷棍”。

连枷棍,古称连挺或连梃

《墨子·备蛾传》记载:

“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

“连筵‘,应该就是“连挺”。

杜佑在《通典》中写守城拒敌的方法:

“连挺,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

敌军攻城,密密麻麻的像蚂蚁一样涌来,当他们借助云梯攀爬城墙时,先用火烧;当残余的敌人攀爬到女墙时,再用连挺击打敌人头部。守城的士兵居高临下,用连挺俯击爆头,玩过双节棍的朋友完全能想象出它的杀伤力。

或许我们还会想到打地鼠的画面,但相比于打地鼠的欢乐,“敲”字所要传达的意义则要血腥得多。

《说文解字》说,“敲,击头也。” 简单利落,令人不寒而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