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之王是哪个乐器(巴赫当年看不上的钢琴,如何成为了今天的”乐器之王“?)
随着大家对音乐的持续了解,会逐渐认识越来越多的乐器。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道你是否好奇过:
这些形形色色的乐器到底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最开始听起来是什么音色?又是怎样衍化为如今的样子的?
音乐的发展与乐器的发明演变相辅相成,每个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与当时乐器的发展状态密不可分。因此,了解乐器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乐曲,更准确地演奏和聆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所以,我们计划在每周的#音乐科普与鉴赏#栏目中,为大家进行乐器的发明与衍化系列讲解,帮助各位音乐爱好者系统地认识乐器的同时,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乐器所演奏的音乐。
系列内容的第一篇,我们来聊一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乐器之王”——钢琴。看看它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诞生,并最终成为无数音乐家所青睐的乐器的。
钢琴的前身:大键琴和小键琴
钢琴为什么叫“piano”?这个单词的本意是什么?或许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钢琴几乎是最熟悉的乐器了;但大家对于钢琴的衍化和诞生过程,可能就陌生了很多。
在了解现代钢琴的诞生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种钢琴的前身——大键琴和小键琴,它们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古钢琴。
大键琴就是我们常说的羽管键琴,是一种拨弦奏鸣乐器,诞生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16-18世纪在欧洲广泛盛行。由于羽管键琴的琴键比较大,所以又叫做大键琴。
大键琴在外形上和三角钢琴相似,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大键琴的外层通常会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看起来华丽而复古。
当然,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大键琴是拨弦乐器,而钢琴是击弦乐器。
大键琴的琴弦是由每个琴键末端木制支柱上的动物羽毛管来进行拨奏的,而不是像钢琴一样,由琴槌敲击而发声。
大键琴的声音洪亮清晰,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作为合奏乐器。在巴洛克时代和古典时代早期,大键琴是当时教堂、歌剧院和宫廷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巴赫的键盘作品,大多都是为大键琴而创作。
小键琴即楔槌键琴,又叫击弦古钢琴,它的诞生也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
从发声原理来看,击弦古钢琴和现代钢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用琴槌敲击琴弦。但是从外形来看,击弦古钢琴的装置要相对简陋很多。
它由扁薄的长方形盒子构成,通常可以放在桌上弹奏。由于共鸣箱小、键盘机械非常简单,所以击弦古钢琴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音量较弱、音色也不太明亮。
不过比起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的音色更有韵味一些,因为是通过敲击来发声,所以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的要求控制演奏时的力度和速度变化,作出小幅度的音色变化和音乐反应。
在16-18世纪期间,击弦古钢琴通常被用在环境较封闭的室内乐演奏中;也因为便于收纳和携带,成为巴洛克时期很多贵族家庭的常备乐器之一。
据说巴赫同样是击弦古钢琴的拥趸,经常在家里弹奏,他在1723年创作的《创意曲集》,便是能够体现击弦古钢琴演奏风格的重要作品。
大键琴和小键琴在19世纪到来之前,是欧洲乐坛非常重要的两种键盘乐器。但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大键琴虽然音色明亮,但无法通过力度改变弹奏出明显的强弱对比,音色古板,表现力狭窄;
小键琴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音色变化和主观表现力,但因为装置简陋,音量较弱,无法驾驭宏大的乐曲,且难以与乐队配合。
被“嫌弃”的钢琴的100年
音乐家们在不断创作和演奏音乐的同时,乐器制造师们也在努力将乐器进行改进。
事实上,早在18世纪初期,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就被制作出来了。
1709年,意大利乐器制作师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融合了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的优点:在羽管键琴的基础上,加入以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用动物羽管拨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制作了第一架具有“强弱音变化”的钢琴。
▲克里斯多佛利制作的第一台带琴槌击弦机的钢琴
这架钢琴音色明亮,音响层次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这台琴为“piano forte“,意大利文的原意是“弱音和强音”。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会用“P"来表示弱音,“F“表示强音。
后来为了方便,人们把“piano forte"中的"forte"省略掉,只保留了"piano"作为钢琴的称呼,并延续至今。
▲克里斯多佛利制作的三角钢琴
遗憾的是,在市场层面,克里斯多佛利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此后的一百年间,羽管键琴依然是被使用最广泛的键盘乐器。
但从技术层面来讲,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师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1711年,克里斯多佛利发明的钢琴得到了媒体报道,之后在欧洲乐器制造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乐器工匠开始尝试制作钢琴。
1726年,德国管风琴制作师希尔伯曼根据报道制作了德国第一台钢琴,并加入类似现代钢琴延音踏板的手动音栓。
18世纪30年代,希尔伯曼曾把这台钢琴介绍给巴赫,但被巴赫嫌弃琴的高音太弱,动态范围不广。于是希尔伯曼持续对钢琴进行了改进,并终于在40年代得到了巴赫的肯定。
18世纪70年代,德国钢琴制作师约翰·安德雷亚斯·施泰因发明了新的击弦机,将弦槌置于琴键杠杆上。
这样简单的构造形式被称为“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对于维也纳古典音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钢琴制作方法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
1781年,莫扎特和当时另一位著名钢琴家克莱门蒂在维也纳王宫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演奏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也大大提高了钢琴的社会影响力。
时间进入到19世纪,钢琴的音响效果越来越丰富,音色更加细腻。
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风靡一时的音乐家纷纷投入钢琴的怀抱;皇室贵族们把钢琴纳入他们的乐队中;工业时代新兴起的中产阶级追随时代潮流,购买节省空间的立式钢琴,钢琴终于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钢琴的诞生到最终流行起来,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
或许一开始,钢琴的制作工艺确实比较粗糙,导致它少有优雅之色;但随着一百年来工匠们不断探索和努力,钢琴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超越了曾经的古钢琴。
声音单一古板、缺乏生机的古钢琴彻底被时代淘汰,钢琴正式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用它丰富的音响效果、多变的情绪表达,留给了我们无比广阔的联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