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匈奴是什么意思详细释义(古时候的匈奴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长文详解匈奴历史)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匈奴中国的汉初时,经过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 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匈奴,此时匈奴势力达到最大范围。当时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但随后的外部压力(中原人打)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后来一部分分化进入中原,和融入中原民族,另一部分则西迁到了西亚与欧洲。匈奴的发展与西进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

史书记载,匈奴,披发左衽

为了便于详细说明匈奴的动向,我们先来一张当前的中国以及中国以西国家的地图。中国的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北边是现在的蒙古国,蒙古国再往北是俄罗斯。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新疆,新疆以西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再往西,就是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如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沙特等。


中国及西边国家地理图

再附上一张中国及外蒙古的地理地形图!

中国及外蒙古地理地形区域图


下面我们根据时间的进程来说一下匈奴滚滚向前的历史尘烟。

1、匈奴的起源

匈奴的起源现在在学界是还没有标准的说法。在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中,关于匈奴的起源是这样说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

在司马迁的说法中,匈奴原来也是华夏族的一支,并且起源还比较晚,是夏桀被商汤所推翻,然后夏桀的儿子淳维逃跑了,带着一支残部到了漠北草原,从此这些人的后代就在草原上过期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这些人就是匈奴人的祖先。

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匈奴与商周时期生活在草原上的鬼方、昆夷、荤粥等部族其实就是同一种族,应该是很早就开始在草原上生活,并依水草而居。匈奴并不一定是单一起源,而是漠北草原上游牧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其构成部分可能包括一部分华夏族人与戎狄部族。

史书上还说他们他们披发左,披发左衽是啥意思,头发是披头散发,衣襟开在左边,而中原的人,衣服呢是习惯于束发,习惯于衣服开在右边,所以呢,在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里,披发左衽就专指周边的蛮夷民族。

在商朝,以及西周,甚至春秋时期,并没有一个专门的部落或民族叫做匈奴的。

西周分封时,说周朝四领皆为外族,概括为,东夷(现江苏山东一带),南蛮(长江往南地区)西羌(黄河上游,现甘肃及以西),北戎(黄河中游,内蒙古高原中部包头到乌兰察布一带),当然,和北戎挨着的还有西边是犬戎(宁夏以东,榆林,鄂尔多斯一带),东边是鬼方(锡林郭勒盟一带),都是属于内蒙古高原地带。


西周初封时期,匈奴是当时的犬戎和北戎


2、春秋战国时期的匈奴--赵匈对立

史书上,第一次真正和匈奴有对抗记录的是战国时期,史记记载。

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其後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 -----<<史记-匈奴列传>>

这里说到了秦国,秦昭王时期,修长城以拒胡(匈奴),还说当时的战国七雄,有三国秦,赵,燕和匈奴边境相接,所以,当时,这三国都修有抵御匈奴的长城。史记还记有赵国的李牧曾有过一次引诱匈奴来袭,然后大败,杀匈奴十万人的记录。当时的匈奴,应该是刚刚崛起,虽然屡有和中原的对抗,但是其还不是很成气候。并且,自己内部也并不稳定。

其当时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高原一带。东到大兴安岭,西到现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

此时,在赵国境内还活动有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匈奴的西边,现在的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则是月氏的活动范围。


战国末期,匈奴的名字出现,和秦赵燕都有对抗

3、秦时期的匈奴--蒙恬抗匈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命令蒙恬北击匈奴,于是匈奴被赶出了黄河河套地区,到了现在的内蒙古高原。大将蒙恬还在此修筑长城,同时,将赵国,燕国,秦国三国当年修的长城连起来,形成了连接统一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这段历史,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戍以充之。----<<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在汉初,开始渐渐强大,主要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单于,他杀死了自己父亲头曼单于后继位,在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先是大败了东胡,随即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趁着楚汉交战之际,又夺加了之前被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向西进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此时的匈奴,地域可谓非常之广,整个蒙古高原,包括内蒙古,外蒙古都是匈奴的活动范围,即使不是匈奴的部落也臣服于匈奴。

秦帝国时期,匈奴在北方,蒙恬为抗匈将领

汉高祖刘邦,在诛灭异姓王的过程中,与匈奴多次交战,有一次被困于白登山好多天,后来通过贿赂单于的爱妾,通过此人说情,才放了出来。当时的汉朝,实力不足已与匈奴强对抗,所以,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刘邦采取了和亲的方式。以缓和汉匈关系。

刘邦被困白登之围


4、汉初的汉匈战争--汉武大帝的伟业

到汉武帝时,经文帝,景帝两代皇帝的兢兢业业的奋斗,此时的汉朝经济、国力大大增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甘心匈奴的入侵,也不愿意再走和亲的路线,于是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匈奴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汉初大汉与匈奴地图

具体过程是,公元前127年,卫青出兵收复了河南地区;史称漠南之战

漠南之战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仅19岁的霍去病出兵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并在此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此四地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河西之战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最后卫青击溃单于主力,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本来为三路,中路李广迷路,未能遇敌,后李广愤而自杀。

漠北之战

被击溃主力的匈奴无法在蒙古高原立足,单于率余部退到了漠北(外蒙古)休养生息,暂避汉朝的锋芒。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的世界地图

5、西汉末期的匈奴--内乱,五部争立

汉武帝虽然对匈奴打击的非常厉害。不过还没有完全消灭匈奴,此时的匈奴也只是一时无力南下。汉武帝去世后,汉朝暂停了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在休养生息中,又开始渐渐壮大。

到汉昭帝时期,汉朝联合西域乌孙等再击匈奴,并大败之,匈奴一部分向西迁徙,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自己内部也开始不稳定,开始分裂,于是发生了五部争立的情况。

公元前58年,匈奴东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闾权渠单于子稽侯栅为呼韩邪单于(一部),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自杀身亡。

而都隆奇等人则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二部),然后南兵击败呼韩邪。

此时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三部),右奥鞮王自立为车犁单于(四部),乌籍都尉亦自立为乌籍单于(五部),是为五单于争立时期。

屠耆单于势力最盛,先后攻击乌籍、车犁,乌籍、车犁四部,四部皆败走西北,四部随后与西部呼揭部合兵,呼揭、乌籍皆去单于称号,拥车犁为单于,但还是被追击的屠耆所败。

呼韩邪此时则乘机从背后偷袭进攻屠耆,屠耆大败自杀,车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韩邪兄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居东边。屠耆从弟休旬王也自立为闰振单于。

公元前54年,闰振率军东击郅支,兵败被杀。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据漠北王庭。呼韩邪单于南下向汉称臣归附,是为南匈奴。

后来北匈奴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


五胡争立

6、东汉初期的形势--南北匈奴分裂

东汉初期,大约在公元46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匈奴贵族也因争权夺利,再次发生分裂。

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再次分裂为两部。

南部匈奴人立日逐王比为醢落尸逐鞮单于,率4万多人南下,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建庭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称为南匈奴

而留居漠北(外蒙古)的称为北匈奴

汉末南北匈奴分裂

7、东汉中期的形势--匈奴西迁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其一怕东汉北伐,其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的关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望,其四想通过和亲与东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双方人民互市。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袭扰劫掠东汉渔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地区。

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开始了继续征伐北匈奴的战争。

公元73年二月东汉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

公元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蒲城,因汉明帝驾崩,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

公元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汉,加上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公元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优留单于。

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乌孙国(新疆一带),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朝再次派兵打击,裴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公元151年,司马达再出兵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西迁的匈奴在西域转战,后来,来到了锡尔河的康居国。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

自此,西迁的匈奴消失在了中国的历史记录中。

西迁与南进

8、汉末三国时期的匈奴--南匈奴内迁

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曾经强大无比,让汉高祖刘邦都束手无策的匈奴渐渐的衰落了。

西迁的匈奴后来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录中。

南匈奴因为已经依附汉朝,则继续在河套地区繁衍。这一部分匈奴主要的活动区域是河套平原。

公元187年,东汉到了末期,此时发生黄巾起义,在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又发生内讧,匈奴国人内乱杀死单于羌渠,子左贤王於夫罗随后即位。而参与叛乱者恐被报复不认可新单于,另立一位新单于,於夫罗无力征服只得前往汉朝申诉求助。正值汉末大乱,无人去管,於夫罗等一部分人留在了河东。

公元195年,汉末中原大乱。南匈奴也趁机参与了中原混战,其中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女诗人)就被掳掠去匈奴。后被曹操花重金赎回。

公元202年,南匈奴在被曹操痛打以后,首领率部重新归附汉。

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呼厨泉单于,而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并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各部贵者为帅,后改称都尉;用汉人进行监督。於夫罗子刘豹为左部帅。安置在平阳郡,匈奴单于王朝终结。

曹操为了消除少数民族之患,还鼓励南匈奴人大规模迁移到中原居住,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这种措施对削弱南匈奴力量产生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曹操的这个决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那以后长达近百年时间,南匈奴也都没有起来作乱。他们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中原民众也为此受益了近百年。

内迁的南匈奴,渐渐融入中原文化,和中原人通婚,成为了中原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一部分。


三国鼎立,南匈奴内迁

9、东晋时期的匈奴--五胡乱华

东晋时期,北匈奴已经西迁,蒙古高原被后来崛起的鲜卑,柔然所代替。东部后来还崛起了契丹,后来发展成为辽国。

公元4世纪,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311年刘渊子刘聪还带兵攻占洛阳,最猛的是,其在公元316年攻占长安,灭亡了西晋。

公元318年,匈奴贵族靳准又杀死刘聪之子刘粲,自立为汉天王。刘聪族弟刘曜随即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之后刘曜消灭了靳氏。

公元328年,羯人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汉赵遂亡。前赵灭亡后,其匈奴部族的人,为了避祸,或改名换姓,或通婚,进一步融入了中原。


五胡乱华

10、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匈奴消失在历史尘烟中

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此地未西迁的残存匈奴人与鲜卑人不断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之后击败东晋军队,夺下了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公元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夏国的国都统万城(陕西榆林靖边县)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西进后,部分月氏人融入匈奴人中,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举后凉汉官段业为帝,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

不过,不久后沮渠蒙逊就杀了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公元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公元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建立高昌北凉。公元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生活在内蒙古高原东部的一小支匈奴,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进入辽东半岛。后来宇文氏跟随北魏大军占据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政权 ,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再然后宇文觉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

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

隋朝时期地图

11、西迁匈奴的去向

北匈奴向西奔波,四处征战,足迹几乎遍布欧洲各地,但是由于史料缺乏,期间大部分历史难以了解。一是西进的匈奴在中原的史书上,没有了记录。二是由于匈奴自己没有文字,所以考古发掘也很难界定匈奴文物。三是西方记述历史,也不如中国古代那么详细,所以我们知之甚少。

不过我们从中国的《史记》,《后汉书》,《晋书》以及欧洲的史料记载中,多多少少对匈奴西迁梳理出一条不算太清晰的路线。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乌孙(甘肃境内敦煌)。《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

也就是说,北匈奴在公元91年后,西迁攻破了乌孙国,占据其地,后来再此建立了悦般国。

此后,北匈奴在西域继续和汉朝为敌,113年,匈奴击杀了汉朝驻守伊吾的索班,于是汉朝让任命班勇经略西域。

此后一直到158年,匈奴还在西域活动。这以后,中原的文献中就没有了对北匈奴的记载,主要原因可能是鲜卑崛起断绝了汉朝和北匈奴的联系。而同时东汉也开始放弃西域。

在158年之后,北匈奴又逐渐西迁到了康居一带,也就去过去郅支单于活动的坚昆国一带,大概在今天的吉尔吉斯草原地带。

根据《晋书》判断,康居国在魏晋时期已经南迁,其南迁的原因可能是北匈奴占据了康居故地。北匈奴继续西迁的原因,是受到了鲜卑汗国的压力。


匈奴进攻

再后来,匈奴开始踏足欧洲地界。

根据欧洲的文献记载。公元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发起进攻,受到匈人威胁的东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盘并和西哥特人组成联军。东、西哥特联军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哥特人的军阵背后。被匈人击败的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定居于罗马帝国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蛮族纷纷在匈人的战略压力下逃到罗马帝国境内躲避。

公元400年的秋天匈人在喀尔巴阡山以东休整了25年之后开始了新的西征。这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日耳曼蛮族,而是罗马帝国,不过他们和罗马的第一次接触还是彬彬有礼、一团和气的:这一年有一个叫盖尼亚的东罗马将官在谋反失败之后逃过多瑙河下游,一头扎进匈人的地盘。匈人将这名叛将的首级送到君士坦丁堡,献给了东罗马皇帝。

公元405年匈人袭击了哥特人,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帝国的腹心——意大利。结果在一个叫法哀苏里的地方遭遇西罗马军队的袭击以及背后匈人的追杀,最终全军覆没。

此后,匈奴人迎来了其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最后一个匈奴领袖阿提拉。

阿提拉出生于公元406年,公元452年,匈人首领阿提拉率兵席卷西罗马帝国,教皇利奥一世被迫与阿提拉会面,并答应赔款和亲,阿拉提才令其大军止步。关于此事,罗马有人曾绘了一幅图,叫《伟大的利奥一世会面阿提拉》(1513年),据说是拉斐尔所绘。

到公元435年,阿提拉还领导匈奴,兵临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西向压迫西罗马帝国与欧洲。不过不久,于公元453年,阿提拉就离奇病逝。作为古代亚欧大陆匈奴人的领袖和帝王,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随着阿提拉逝世,他在欧洲建立的帝国逐渐瓦解,匈奴人也逐渐退出欧洲和亚洲的历史舞台。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所谓“黑暗时代”。

虽然后来有人把别的种族(如突厥、柔然等)称为匈奴的别种或后裔,但真正意义上的匈奴却再也没有复兴,匈奴王国、匈奴帝国也再没有重见于历史。


匈奴西迁路线

12、后记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匈牙利人一部分是匈奴的后裔。土耳其人,有很多是最初的突厥人的后裔。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简单将欧洲匈人视为匈奴人的后裔——正如今天土耳其把匈奴、突厥等古代亚洲游牧民族认作祖先的行为引起全世界哗然一样:匈奴本来就不是单一民族,而是草原游牧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在西迁过程中早已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与各种不同的民族均存在融合迹象。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欧洲匈人的祖先的确是来自北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但其与匈奴嫡系的血缘远近是无法确定的。我们能确定的另一件事就是:无论欧洲匈人与匈奴嫡系有何关系,但匈人西迁的确深刻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进程: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昭君出塞,汉匈交流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