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朝代的人能吃到玉米(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才吃上棒子?)
看到今天的题目,您可别闹,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吃棒子的?
别误会,都是文明社会了,我说的可不是吃人的故事,而是玉米的故事。
玉米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这还真是个争议颇大的问题,但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哥伦布传入的说法。意思就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后,从美洲把玉米传到了世界各地,当然,我们也是在此之后吃到了玉米。
这个说法到底可信不?
反正大部分人是信了,因为玉米起源于美洲这个好像没什么争议,我倒是不质疑玉米是美洲的东西,但对传入时间和路线有所质疑,咱细细聊来。
玉米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这个应该争议不大,可是大明朝存在了276年,这个时间区间跨度有点大,到底是明朝什么时候传入的呢?
经查阅,咱中国有一本医书,叫《滇南本草》,那时候的医书都喜欢叫"本草"什么的,让人觉得这很原汁原味。此书的作者叫做兰茂,是个当地的医生,生于1397年,卒于1476年,他在这本书上提到了玉米,说番麦之须,也就是玉米最上面那个须,可以治疗母乳不通之病,熬水喝,乳水就通了。也就是说1476年之前,中国境内已经有了玉米这么个东西,要是按照1492年以后我们才吃到玉米的说法,他不可能死了十几年之后再从棺材里跳出来写本书吧?
滇南本草
按照哥伦布传玉米的说法,他开着大船从美洲把玉米带回了欧洲,欧洲再传到西亚,西亚再传到中亚,中亚再传到中国,这前前后后多少年才能完成此壮举?所以,我个人认为站不住脚。
明朝疆域图
明朝时期,我们称玉米为西番麦,从名字上来说,这东西从西边传入是不用质疑的,关键是从西北还是从西南传入呢?这就不好说了,我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大明的疆域实际上很有限,如今的新疆那块土地当时与我们无缘,是在蒙古人引导下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杂居区,而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从西北传入中国可谓屏障重重,所以,我认为从西南传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滇南本草》对玉米有记载,而这本书成书于云南本地,加上后来的手抄本也出自于云南,也就是说,玉米在云南本地当时已经比较普及。
玉米须
第二、玉米被称为西番麦的同时,又被称为御麦。联想一下"番"字,意思是番邦,西北地区与明朝多有战事,只是偶尔乖一下,称一下臣,所以,大明对他们很少用"番"来称呼。而联想一下西南地区,西南当时多少数民族,明朝对其实行土司管理的办法。所谓土司,说白了就是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人,比如说苗族聚居区就设一个苗族的土司,相当于现在的民族自治区之类的,只是土司的权力要远大于现在的自治区政府。这些土司平时就是土皇帝,朝廷很少管他们,只是他们必须向朝廷进贡,一年一小贡,三年一大贡,所以,明朝把这些土司称为番邦的概率是很大的。加上"御麦"的称呼,玉米极可能当时是作为贡品送入皇宫的,从皇宫传入民间。
彝族土司衙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西南传入中原,那西南的玉米从何而来?当然,这也不是本地作物,前面咱说了,玉米产自美洲是几乎没什么争议的。我推断,玉米应该是从印度传入缅甸,从缅甸传入云南的,至于印度为什么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就有了玉米,这个不好妄下结论,但印度确实有很多证据证明有玉米的存在,比如很多雕像上有手持玉米的形象,这些都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以说,印度可能在很早以前与美洲有过交流,这都是题外话,暂且不论。
印度手持玉米雕像(约成于公元11世纪左右)
不管咋说,玉米的传入对中国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现在咱们能够龇牙咧嘴拿着棒子一通乱啃的含义,它对中国的饮食结构和人口增长影响力都非常大。中国的人口在明朝之前并未有超过一个亿的记录,因为我们国土虽大,平原却不多。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可以种很多种农作物,可是山区就困难了,比如福建、浙江一带,不仅多山,而且盐碱地所占比例很大,能种的农作物非常少,粮食很有限,就大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有了玉米就不同了,这玩意儿耐干旱,对土地要求不高,连山上都能种,于是推广就很快,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好吃就把文章分享出去吧
所以,不要觉得历史就是几本发黄的古籍,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涉及吃饭、睡觉、出行、穿衣,还涉及到一些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哲学问题。
有了这次分享,咱吃玉米的时候,别老想着填饱肚子和刺激味觉的事儿,也想想咱们的老祖宗是怎么把它引进并培育成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