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原文(《 国风·秦风·无衣》解读)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原典故事】
这是秦国的一首歌谣。秦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诗歌中描述了秦军出战时的情景。秦王大阅兵马,校场上回响着士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声音,表达了秦兵同仇敌忾的壮志豪情。
【译文】
谁说没有衣物?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出号令,修理彼此戈矛,你我共同杀敌!
谁说没有衣物?与你同穿汗衫。君王发出号令,修整彼此矛戟,你我并肩作战!
谁说没有衣物?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出号令,修理铠甲兵刀,你我共同前行!
这是一首军歌,歌词慷慨激昂,表达了战士浴血奋战、同仇敌忾的战斗热情。
在战场上,战友需要相互依靠并肩作战,彼此不抛弃不放弃,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汉朝时,就有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耿恭的人,家里是将门世家,叔叔是东汉的开国名将耿弇。
算起来,耿恭是将二代,但将门之后要名扬天下,也是需要自己打拼的。
到了公元74年,耿恭得到了一个机会,跟随部队出击车师。
车师国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汉朝在这里设有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这一带。
而这里,经常受到了匈奴的侵扰。
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跟汉朝发生冲突。为了控制丝路,匈奴跟汉朝相互之间多次争夺车师。当汉朝强大的时候,车师就投靠汉朝,而当匈奴强大的时候,车师就依靠匈奴。
到了耿恭当兵的时候,因为汉朝的国力已经大为衰退,车师又投靠了匈奴。
这样一来,丝绸之路不再通顺。于是,汉朝派出了大军。耿恭跟着大军很快平定车师,再次把车师纳入管理当中。
战争结束后,耿恭留了下来。
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屯在金蒲城,而另一位汉将关宠屯兵柳中城。每个人手下都有数百兵马。
来到金蒲城,耿恭开始跟附近的西域各国搞好关系,给旁边的乌孙国送去了书信。收到汉朝将军的书信后,乌孙国王很高兴,马上回赠了礼物。
除了跟各国搞好关系,耿恭把金蒲城好好的修理了一番,又招兵买马。这就是诗歌里说的: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耿恭知道,匈奴一定会卷土重来。
果然,第二年,匈奴人派了两万兵马进攻车师。车师请汉军来帮忙。当时耿恭手下有二三千人。
耿恭派了三百人过去。
为什么只派三百人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不知道匈奴是大举进攻,第二个可能也是宣示一下汉朝的存在,打出大汉这面旗子,震慑一下匈奴。
但没想到,匈奴的胆子很大,一下把这三百人全部吃掉了,还杀了车师的国王,随后又冲向了耿恭的金蒲城。
前锋受挫,城池被围。耿恭陷入了困境,这时候,耿恭做了一个举动。
他让人把箭抹上毒药,然后告诉匈奴。
“汉家有神箭,其中疮者必有异。”
匈奴可不相信,他们依靠人数的优势发动了攻击。
看到蚂蚁一样涌过来的敌人,耿恭没有害怕,下令士兵们做好准备,等敌人冲到射程之内后。耿恭下令:射!
士兵们扣动了弩机,箭像雨一样射向了敌人。中箭的敌人发出了惨叫声,伤口处巨痛无比。
匈奴人退了下来,军营中到处是伤员的哀嚎声,他们这才意识到耿恭并没有吹牛,汉家的箭果然不一般。
但这时,匈奴人并没有打算就此退走,他们还在寻找机会。
可没想到的是,耿恭率领大军反击了。
耿恭知道,要想击退敌军,一味防守是不行的,一定要主动出击,这样才能彻底击溃敌人的信心。
恰在这时候,风云突变,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阵阵,闪电似金蟒一样抽打着大地,雨倾盆而下。
匈奴人更胆怯了,他们以为触犯了天神。就在这时候,耿恭抓住机会,打开城门,冒着暴雨发起攻击。
匈奴终于撑不住了,他们心理崩溃,拍马逃走,留下一句话:
“汉兵神,真可畏也!”
当然,以为匈奴吸取教训,从此不来那是不现实的。耿恭料定这只是一个试探性的进攻,匈奴肯定会发起更大的进攻。
下了这个判断之后,耿恭将军决定转移。
转到那里去呢?
疏勒城!
这个城的地势更险要,而且旁边有涧水,利于防守。于是,耿恭把部队拉到这里,加强守卫。做好准备的两个月后,匈奴又来了。
第一次交锋,耿恭主动出击,打退了匈奴,但匈奴的骑兵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变聪明了,把疏勒城的涧水给挖断。
这样一来,城中就没有了水。
耿恭开始挖井,因为地势比较高,所以一直挖了三十多米深都没有见到水。
没有水,只能从马粪里挤水出来喝,眼看就要山穷水尽,这个时候,耿恭猛地跪在了水井。
“我听说当年李广利曾经拔刀剌山,飞泉涌出,现在我汉德神明,难道天要穷我吗?”
李广利是汉朝的名将,曾经远征西域的大宛国并取得了胜利。
耿恭有没有拔剑刺井?不知道,但神奇的一刻出现了,井里突然涌出了泉水。
孤城雷动,城外的匈奴骑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耿恭让大家先不要急着喝水,先提数桶上去,给城外的匈奴兵浇一下水。
水幕在城上洒开,匈奴惊呆了,他们认为一定是有神明在保护着这支大汉的孤军。于是,他们再次全军撤退。
撤退只是暂时的。到了第二年,匈奴再次兵犯疏勒城。这一次是全面的进攻,不但攻打了汉朝的都护府,还围住了另一位汉朝将军关宠的柳中城。甚至连车师都重新投靠了匈奴,派兵一起共打耿恭。
疏勒城支撑了数月,城中所有的粮都吃光了,大家开始煮铠甲以及弩来吃。
每一次冲锋,耿恭身边都要倒下一些人。渐渐地,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只剩下了数十人。但疏勒城依然在耿恭的手里,依然在汉家将士的手里,疏勒城依然是数万匈奴人无法跨越的坚石。
而此时,朝中正为要不要挽救这一支孤师而激烈争论着。
朝中的大臣第五伦认为不宜救。这时正好赶上东汉换皇帝,东汉皇帝肃宗刚登基。第五伦认为新帝登基,不宜用兵。况且为了救几十个人,牺牲更多的人,值得吗?
第五是姓,伦是名字。这位第五伦其实是东汉名臣,作出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一次发言显然不太正确。
司徒鲍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今天我们的将士在外面陷入危难,如果抛弃了他们。对外是放纵蛮夷的暴行,对内是伤了死难之臣的心。以后要是匈奴再来侵犯边境,我们拿什么去命令将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大汉的军队,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
天子决定出兵拯救这些孤兵。
汉朝派出了七千兵马,先抵达柳中城,击溃了围攻柳中城的敌兵。车师又重新归降了汉朝。但此时,柳中城的关宠已经战死了。
大军决定打完收工,不去疏勒城了。
为什么呢?
因为求救的信是柳中城的关宠发出来的,大军的任务其实是拯救柳中城,二来当时是冬天,天降大雪,大军很难开拔。另外,因为断绝了消息,以常理推断,疏勒城的数十人只怕已经全军覆灭。
事实上,疏勒城的耿恭还在支撑。匈奴人拿他没有办法,派人去劝降,说你过我们这边来,就封王,然后把女儿嫁给你。
耿恭看了看使者,咽了咽口水。好久没吃肉了,你长得还挺胖的。
耿恭当场斩杀使者,然后在城头烤起肉来。
当然,这也彻底激怒了匈奴人。没有援军,耿恭迟早支撑不下去。
在一个雪夜,耿恭突然听到城外喧哗声。
匈奴又要进攻了?还加夜班进攻!也真够拼的。耿恭连忙叫起士兵,准备防守,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个声音:“我们是来接耿将军的!”
火把之下,露出了熟悉的面孔。城下不是匈奴人,领队是耿恭的一个部下,名叫范羌。
真的是自己人来了!
城中欢声雷动!
这位范羌是耿恭的部下,在匈奴围攻之前去都护府领过冬的衣服,所以留在了外面,正好也在东汉来解救的大军中。范羌听说大军不管耿恭了,急了,自己主动要求派兵去救。
于是汉军给了他两千兵,让他自己去接。
范羌率领这两千人,冒着一丈深的大雪,终于抵达疏勒城下。
此时,城中亲吏仅余二十六人。
第二天,大军撤出疏勒城。匈奴兵紧追其后,耿恭且战且退,最后抵达玉门关时,二十六人只余十三人。
汉帝写道: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坚持到了最后?应该就是诗中所写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