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在哪个省份哪个市(1955年,洪泽湖原本是苏、皖两省界湖,为何由江苏省独占?)
1955年,洪泽湖原本是苏、皖两省界湖,为何由江苏省独占?
洪泽湖面积约2069平方千米,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地处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堪称华东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倘若你翻开地图就会发现,洪泽湖距离安徽特别近,可与其没有多大关系。鲜为人知的是,洪泽湖原本是苏、皖两省界湖。人们不禁好奇,洪泽湖为何由江苏一省独占?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洪泽湖是怎么形成的,这还要从东汉末年说起。曹操手下能臣广陵太守陈登,早就意识到了淮河一带的军事价值,只要兴修水利大力屯田就能阻挡东南孙家。为此,陈登修建了捍淮堰,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镇绵延三十里,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经济价值。
图|洪泽湖大堤
日后,“孙十万”多次觊觎淮河不成,没少在曹家父子手下吃亏,这就是后话了。此后千余年,历代封建王朝兴修淮河水利,都是在捍淮堰的基础上进行的,尤以明清最为重视,大事件如下:
1403年(明永乐元年),陈碹主持重筑大堤;
1570年(明隆庆四年),淮河于此决口,王宗沐主持重修;
1575年(明万历三年),洪泽湖大堤又被淮河决口冲毁;
1578年(明万历六年),潘季驯重筑洪泽湖大堤,发明束水冲沙法;
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改为石堤;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洪泽湖大堤正式完工。
图|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
明清重视洪泽湖大堤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黄河夺淮”事件。1194年(宋绍熙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南流入淮,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以至于黄淮合流水流量大幅度增加,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是税赋重地,而黄河水患严重影响到京杭大运河的安全。如之奈何?不断地加高洪泽湖大堤,水位越来越高,水域面积越来越大,泥沙也是越堆越多,令洪泽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悬湖”。
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两相结合,洪泽湖就出现在了华东大地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洪泽湖更像是一个人工湖,并非自然形成的。洪泽湖的出现,也深刻影响到了安徽地形水系图,如下图所示:
图|安徽地形水系
从图上都能看出来,安徽淮河河段及支流,遇到洪水肆虐,想要泄洪就必须经过洪泽湖,没有一个高效的行政区划来约束,很容易扯皮。明朝时期,江苏、安徽同属于南直隶,洪泽湖治理能够做到统一步伐,并不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1667年(清康熙六年),清廷将江南省(原南直隶)分为江苏、安徽二省。当时的洪泽湖还没有形成规模,并没有出现界湖的问题。1680年(康熙十九年),黄淮地区遭到七十天天暴雨的冲击,古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才形成了现在的洪泽湖。
图|清朝时期,洪泽湖为苏、皖界湖
问题也随之而来,洪泽湖如何划分?如上图所示,洪泽湖成了苏、皖界湖。江苏是鱼米之乡,历来是富饶之地,清朝无比重视漕运安全,治理洪泽湖水患与之相比,只能是次要位置了。治理洪泽湖水患就要牺牲漕运的利益,这是清朝经济格局所不能容忍的。
清朝中后期,内忧外患不止,而黄河改道北流,淮河水患问题成了苏、两省的地方性协调事务。到了民国时期,神州大地战火不断,淮河水患也就顾不上了。建国初期,苏南、苏北行署合并为江苏省,皖南、皖北也合并为安徽省,洪泽湖再一次成为苏、皖界湖,如下图所示:
图|建国初期,洪泽湖仍为苏、皖界湖
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洪泽湖成了重灾区,水位居高不下。问题来了,洪泽湖分属苏、皖两家,牵涉到一个协调问题。虽说此次淮河水患得到了妥善处置,可行政区划的调整势在必行。
1955年,中央将安徽省的盱眙县、泗洪县划入江苏省,解决了困扰洪泽湖治理多年的行政区划问题。其实,行政区划层面只是江苏独占洪泽湖的原因之一。
图|1955年,江苏独占洪泽湖
早在1951年冬,政务院以水利部为主导,淮河流域各省市通力协作,修建了一条西起洪泽湖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入黄海的苏北灌溉总渠,河道底宽50~140米,总长163千米。1952年春,苏北灌溉总渠胜利完工。
如下图所示,苏北灌溉总渠与淮河入海水道平行,居其南侧的地理位置,恰好分担了洪泽湖的泄洪压力。倘若洪泽湖成为了苏、皖界湖,苏北灌溉总渠的水利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整个洪泽湖划归江苏,与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一个完整的淮河下游治理体系。
图|苏北灌溉总渠位置
事实证明,洪泽湖整体划归江苏,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淮河历经数十年建设,脾性已经“收敛”不少,逐渐成为推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举一个例子,淮河流域省份为主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江苏GDP本就名列前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引擎,带动安徽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背后享受的就是淮河治理的水利红利。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安徽而言,无疑是一个发展契机,将惠及蚌埠、淮南、阜阳、六安、亳州、宿州、淮北、滁州等8个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