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右倾是什么意思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左倾、右倾,历史上著名的“左倾”和“右倾”的代表人物)
在阅读历史新闻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会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某些人犯了左或右的错误,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损失,但究竟什么是左倾和右倾呢?,其中不同的代表人物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左”倾,激进、盲动、冒险,机会主义
所谓左倾主义就是在高估客观实际,急于一步到位的快速的解决问题,达成革命胜利,在共产党的历史,犯过“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有李立三、王明、瞿秋白等,
l 瞿秋白,革命低潮时的“左”倾盲动主义:
在1927-19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有段时间处于革命的低潮期,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杀害逮捕共产党员,共产党发动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先后遭到失败。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政治局在领导期间,先是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是也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号召全国各地党组织发动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结果多数暴动没有成功,有些根本就没发动起来。这些错误产生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l 立三路线,“左“”倾冒险主义:
在1929-1930年间,共产国际的多次发来的关于含有“左”倾主张的指示和来信,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体产生了错误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局通过了《接受国际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指示信的决议》,照搬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发送全国范围内的工人暴动,组织红军攻打大城市,实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战略目标,由于当时敌我实力悬殊,这种激进冒险的”立三路线”很快给党的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大城市的党组织几乎瓦解,红军力量损失严重。
“立三路线”的失败侧面证明了,以城市包围农村,照搬共产国际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才是最适合中国革命路线的。
l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王明(原名:陈少宇)是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左”倾主义者的的代表人物,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主要体现把国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政策上推广城市中心论,在人事上排除异己,反对中间力量。从1931年到1935年这四年间,他的“左”倾教条主义事实上统治着共产党。其典型代表人物为王明和博古,王明是理论的创造者,在王明1931年去共产国际担任领导职务后,作为继承者博古继续执行王明的理论继承者继续执行王明的理论,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才扭转过来。
“右”倾,低估,悲观,妥协,机会主义
所谓的“右”倾主义就是在革命中低估自身的力量,高估敌人的实力,不敢积极发动革命力量,限于被动。在共产党的历史,犯过“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王明(没看错,他还犯过“右倾”错误)。
l 陈独秀 “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遭受严重损失
陈独秀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素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毛泽东曾经评价说 “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但是在面临蒋介石撕毁国共合作,大肆迫害革命人士的关口,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他没有及时发动革命力量开展斗争,而是对国民党一位的妥协退让,放弃武装、搞阶级调和,返回工农运动,间接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l 王明 “右”倾投降主义,
1937年王明从苏联返回延安后,在回到中央之后,其又发表了一系列“右”倾观点报告和文章,过度强调统一战线,对国民党无原则的迁就和退让,未能把握统一战线中联合与斗争的辩证统一,不重视对游击战争和敌后武装根据地建设。
由于王明特殊身份(他曾担任过共产国际领导成员,长期在苏联,与斯大林关系密切),在其发表相关观点之后对共产党抗日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为了让共产国际更加真实的了解中国抗战情况,派遣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进行报告和说明,为后来六届六中全会上纠正王明的错误,明确了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从大革命时期到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阶段,思想路线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