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先生的生平事迹(宋庆龄晚年:面临宋家、养女、政界三难,死后病历本打破再婚谣言)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几乎控制着整个经济命脉,最引人瞩目的还有宋氏三姐妹。
宋家大姐宋霭龄嫁到了最有钱的孔家,妹妹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而二姐宋庆龄则是嫁给了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宋庆龄自愿继承丈夫的遗志,为革命不断努力,后来坚持反对蒋介石的独裁,这也意味着和宋家的决裂。
晚年的宋庆龄越发思念亲情,可却是亲情伤害她最深,幸好有了养女隋永清的陪伴,这个小女孩会甜甜地叫她“妈妈太太”。
可是,外界看到宋庆龄对待隋永清过分的好,竟传出了宋庆龄和警卫隋学芳有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感慨万千,相伴左右
晚年的宋美龄始终牵挂着宋家人,渴望和他们团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宋美龄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1969年,宋美龄的小弟宋子安因病去世,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葬礼,那天宋家的兄弟姐妹都到场了。
可是,宋庆龄却无法前往,她没有办法送弟弟子安最后一程,之后也不会想到还要错过亲人的离世。
1971年,宋子文去世,这次的葬礼再次受到外界的关注,要看看宋家三姐妹是否会再聚首。
可是,宋美龄考虑到政治因素,在知道姐姐宋庆龄也要前往的时候,竟然坐着飞机又半路返回,重新团聚的愿景再一次泡汤了。
1973年,大姐宋霭龄去世的消息传来,宋庆龄悲痛万分,她们三姐妹再也没有机会相聚了。
兄弟姐妹的相继去世,对于宋庆龄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她越发思念宋家剩下的亲人,思念远方的妹妹宋美龄。
宋美龄之前和二姐宋庆龄的关系最好,小时候听说二姐要去美国读书了,她也赶忙缠着父亲,无奈之下父亲只好让她们一起出国。
宋庆龄手里面只有唯一一张拍摄于1917年的全家福,她做梦都想和妹妹见面,日子一久,她的精神都出现恍惚了。
有次,宋庆龄兴奋地和好友说:“我觉得我妹妹要来了,她要是来了,在我这住不惯的话,你要帮着我接待,早上她过来,晚上把她送回去。”
宋庆龄再次邀请宋美龄来到大陆,宋美龄的回复只有冷冰冰的拒绝,她不由地仰天长叹一口气。
宋庆龄很是看重亲情,可恰恰是亲情把她杀害得很深,幸好她晚年有养女隋永清陪在身边。
隋永清热爱表演,宋庆龄便支持她成为一名演员,还红极一时。宋庆龄不仅亲自到场观看养女的节目,还常常夸赞养女的演技。
后来,隋永清收到了国外一家电影公司的邀请,提供给她出国留学的机会。
宋庆龄知道后,一方面觉得孩子大了,自己应该继续支持她的演艺梦想,可实际上她觉得自己有点自私,她不想女儿离她太远。
接下来的几天,隋永清注意到母亲宋庆龄的意识恍惚,拿了东西后又不记得放在哪,还乱叫别人的名字。
隋永清思来想去之后,才意识到母亲对自己很不舍,过了几天,她坚定地说:“我不去国外留学了,我不想离开您。”
这一句话,瞬间让宋庆龄恢复了清醒,她说:“孩子,你可要想好啊。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不过,宋庆龄的语气明显是松了一口气,看着隋永清点点头,她温柔地摸了摸孩子的脑袋。
1978年,已经85岁的宋庆龄出席了人大会议,但是她不服老,不愿意坐轮椅,隋永清便用胳膊搀扶着母亲。
当看到有记者要拍照的时候,隋永清便会放开搀扶的手,在外人看来这好像是宋庆龄在独自行走,过后又会赶紧扶住。
这是隋永清细心体谅母亲的表现,宋庆龄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她不愿意表现出自己行动不便的一面。
到了1980年,隋永清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14岁的演员,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也算是良配。
宋庆龄很是不舍得,但是也不能阻碍女儿一辈子的幸福,她亲自操办婚事,还抱着隋永清大哭了一场。
隋永清结婚之后,虽然说经常回家看望宋庆龄,可是毕竟不住一起了,宋庆龄大多时候,还是感到十分的孤独。
宋庆龄自打女儿结婚后,她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一番后,心理上的问题要大于身体。
1981年,卧病在床的宋庆龄,意识陷入昏迷,嘴里面呼唤的是养女的名字。
而那时,隋永清正在外地拍戏,得到消息后赶忙回去看望,她在宋庆龄的耳边,大声叫着妈妈太太。
没想到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时的宋庆龄清醒过来,看着日思夜想的女儿回来了,说:“我的宝贝女儿,你终于回来了。”
宋庆龄病重,心里面还有一个牵挂就是妹妹宋美龄,她想要见上妹妹最后一面,满怀期待地发去电报。
可是,在美国定居的宋美龄没有回来看姐姐最后的一面的想法,而是回复:“前来纽约治病,家。”
宋美龄冷冰冰的回复,甚至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愿备注,她和友人来往信件中,更是把二姐称作是孙夫人。
宋美龄和宋庆龄的关系破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因素,宋美龄和宋家支持的是独裁的蒋介石,而宋庆龄坚决维护民主。
追随脚步,坚定信念
民国时期,宋氏家族的实力不容小觑。宋庆龄的父亲是宋嘉树,是著名的实业家,把绝大多数的财产都用于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
宋嘉树和孙中山是好友,那时候孙中山刚好赶到上海,宋嘉树还专门为他安排一个住处,两人坐在一起畅谈人生抱负和治国之策。
宋庆龄也在这个时间段出生,从很小到大,她深受父亲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后来还被父亲送到美国留学深造。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胜利的消息被宋庆龄知道后,她选择回到国内,打算为国出一份力。
可是,没过多久,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上台不久后就开始复辟帝制。孙中山试图讨伐袁世凯,但是失败了只好逃往日本东京。
那时候,大姐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和父亲宋嘉树、妹妹宋美龄一起也去了那里。
后来,宋家要和孔家联姻,虽然提倡婚姻自由,但是世家大族还是会彼此联姻,展开强强合作。
宋霭龄要嫁给孔祥熙了,那么便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思来想去就交给了妹妹宋庆龄。
宋庆龄在和孙中山的工作交集中,更加崇拜孙中山,不久后两人便坠入了爱河。
宋嘉树听到女儿要嫁给兄弟孙中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虽然和孙中山志同道合,但也要从女儿幸福的角度考虑。
孙中山可是要比宋庆龄大上27岁,年龄差过大而且此时还在流亡。面对父母的劝阻,宋庆龄很坚定地选择追寻自己的幸福。
在1915年,宋庆龄和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结为夫妻。宋庆龄的母亲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女儿,宋庆龄后面也在说好话,母亲渐渐也接受了现实。
到了1918年,宋嘉树病逝,没有了大家长的维系,整个宋家开始变得分裂,尤其宋家三姐妹的立场不一样了。
1920年,妹妹宋美龄意外认识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到这样年轻漂亮的大家闺秀很是心动,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看在蒋介石诚心诚意的份上,宋美龄愿意给他一个机会,要求蒋介石必须妻妾解除关系,这样才能满意。
宋庆龄知道后,出于好意提醒妹妹不要和蒋介石走得太近,蒋介石的目的不单纯,很有可能在觊觎宋家的势力。
在宋美龄看来,却不是这样,当初她可是很支持二姐和孙中山的婚事,怎么到了自己,二姐就要反对自己追求幸福。
大姐宋霭龄从自己的家族出发,觉得和蒋家联姻,可以充实宋家,便支持妹妹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一起。
1921年,宋庆龄怀了孙中山的孩子。但是,1922年,陈炯明要发动兵变包围孙中山的总统府。
好在孙中山夜里提前得到消息,叫醒怀有身孕的宋庆龄一起逃走,不过宋庆龄考虑到自己怀有身孕,害怕拖累孙中山便让他先走。
宋庆龄再三劝说孙中山快走,以革命事业为重。孙中山走后不久,兵变发生,宋庆龄也在逃亡途中流产了,此后再也没有怀过孕。
1925年,孙中山去世,宋庆龄年仅32岁就成了寡妇。接着,因为政治的原因,她的姐妹兄弟都选择了国民党,唯独宋庆龄选择和蒋介石决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清党。宋庆龄和毛主席、董必武等一起发表了《讨蒋通电》。
后面宋庆龄发布《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这标志着宋庆龄和蒋介石的彻底决裂,也意味着和宋氏家族分裂。
往后漫长的时光,宋庆龄自然也是渴望亲情,渴望身边能有亲人照应,所以她在坚持革命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儿童福利事业。
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呼吁救助战灾儿童,还建立了保育院。她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可爱的孩子们。
宋庆龄虽然能够看望保育院的孩子,可是这并不能解决她对亲情的渴望,直到养女隋永清出现才弥补了她内心的缺失。
养女出现,弥补遗憾
隋永清是宋庆龄警卫的女儿,在1957年出生,那时候宋庆龄已经64岁了。第一次见到隋永清,这孩子就送了她一份大礼。
原来,宋庆龄看到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实在可爱,就忍不住把她抱在怀里逗逗,没一会儿,这孩子竟然尿到了她的身上。
宋庆龄本来就有洁癖,极其爱干净,本以为宋庆龄要生气了,没想到她却说:“我没事儿,不要吓着孩子,让小孩子尿完要不对身体不好。”
不久后,宋庆龄干脆把这个小娃娃接到了身边照顾,她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抱着孩子到处逛逛。
一次,宋庆龄指着墙上的画像告诉隋永清说:“这是我的妈妈。”第二天,再问隋永清上面是谁,小孩子脱口而出说:“妈妈太太。”
宋庆龄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干脆以后叫我妈妈太太好了。”她还收养了隋永清的妹妹。
宋庆龄就算自己用着旧手绢,都要想办法给这对姐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天早上隋永清一起床,宋庆龄就要过来给她梳头,让她自己攥着马尾,然后给她系上时髦的蝴蝶结。
从小到大,只要是隋永清提出的任何要求,宋庆龄都会想办法满足,对待她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
1981年,宋庆龄临死前交代隋永清:“我想葬在家族墓地,这是我母亲的遗愿,她在那里给我留了空地。”
此前,社会上流传着隋永清是宋庆龄的亲生女儿,这次不和孙中山合葬的消息一出,人们觉得宋庆龄肯定是再度婚恋了。
当时,宋庆龄听到那种可笑的流言也懒得去回应,因为她比警卫隋学芳整整大了39岁,她都六十多岁了,怎么可能产生感情甚至生子。
可是,人们还是宁愿听信谣言,也不愿意相信当事人。直到北京医院对宋庆龄的遗体做过检查之后,发现她的子宫早就被切除掉。
原来,在1936年,宋庆龄去做阑尾手术时,正巧发现子宫内有肿块,就顺便切除了。
宋庆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她没有愧对任何一个人,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