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指哪个省(经济地位全国第三,人才流失全国第一,山东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其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膏壤千里",农业经济十分发达,以"中国的菜篮子"闻名遐迩。

据2020年上半年GDP数据显示,山东有着三万三千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大陆地区第三。GDP总量上,比第二名的江苏省落后了一万多亿元,比排名第四的浙江省多出了四千亿元。然而,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却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怪异现象。

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优越,为制造业提供坚实基础

山东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有利于自然生物繁殖生长。而且,还有黄河冲积平原,地貌优良,土地肥沃,水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大小河流交错,天然湖泊面积高达1400平方公里,加上黄河水利资源丰富,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山东还具有绵长的海岸带和广袤的海域,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1/6,为省内海洋发展渔业、运输,能源,化工及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海域特色,港湾云集的山东进行了不同的开发利用。

如胶州湾港阔水深、不冻不淤,用来建成青岛港,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闻名世界;渤海湾的石油储量丰富,根据最新探明储量报告,发现了超过亿吨级的大油田,渤海油田已经成为我国海上最大的油田区。

山东半岛滨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种类和储量在我国沿海省份中名列前茅等等。同时,山东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日韩两大发达国家,京沪、京九、胶济等铁路干线以及高速公路、航空、海运、河运等交通网络发达,先天具备吸引外资的优势。

得益于这些良好资源条件,山东的农林牧副渔及工业制造业全面发展,齐头并进。

畸形发展:经济总量排前,却抓不住人才

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素,山东"家底雄厚",在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山东全省GDP为459.81亿,这是其第一次居于全国之首。时至今日,4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了重大经济成就。山东经济总量在1979年就杀进全国前三名,此后一直稳居在第三名,是全国经济重要的支撑点之一。

然而,一方面是经济总量靠前,另一方面却是人才流失严重。在网络上,不少山东年轻人留言称"大学毕业后,只能收拾行李背井离乡,去往北上广深"。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特别自己的家乡还是经济大省,那么,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呢?

数据显示,2019年,山东省有19.98万的人口流出,人才流失全国第一。

而且,经济总量前四的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中,只有山东的人口外流迹象显著甚至数量上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尽管四省的常住人口都在增长,然而只有山东持续地净流出,近年来山东人口净流出接近一百万人。

山东的人口净流出中,几乎全是高端专业年轻人才。由于年轻劳动人口外流过多,山东老龄化程度让人担忧。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山东以585871大学毕业生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在2019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工作的前15个城市里,竟然没有山东的任一城市。也就是说,山东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强化本区域城市经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其中,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这也是各大省份城市为抢高端人才不惜一切代价的原因。

人才的迁徙,实则是城市产业变迁的结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城市提供的养分越充足,留下的人才自然越多。

人口流出的背后:问题错综复杂,隐忧不断

山东人口流出特别是高端年轻人才的持续外流,对山东的发展极为不利。在这背后,有着山东自身存在的长期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思想保守创新不足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着"大象经济"之称的山东,大煤炭、大钢铁等高能耗的国有企业不仅占比大,而且体量上也是很庞大。在山东的百强企业中,国有经济占比70%,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令山东发展头痛不已。山东主营业务收入多为资源型产业,如轻工、化工、机械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大经济大省的第一大行业,都是计算机通信制造业。虽然经济总量排前,然而2018年互联网企业全国100强名单中,山东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入围。

山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极为缓慢,服务业仍以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为主。山东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有专家直言,山东没有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土壤。

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严重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首先是资金融资上,支持力度小。在山东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占全国的2.8%,管理基金规模仅占全国的1.4%,远远比不上浙江和江苏。其次是大环境上,政策倾斜不明显,导致山东创业普遍热情不高。

曾经,青岛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青岛的海尔是中国企业争相追捧的偶像,张瑞敏更曾有"中国企业家之神"的称誉。如今,山东家电企业市值已远远落后,从风光无限的山巅跌落。1300 亿已是山东市值最高的公司,阿里巴巴、腾讯数万亿庞大的市值已令山东企业望而兴叹,羡慕不已。

二、城市均衡发展,没有超大城市带动

时至今日,山东还没有一个城市入围国家中心城市队列,即使是山东发展较好的济南和青岛,也没有排上名次。济南是山东省会,距离济南不远的郑州已经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这源于山东的均衡发展政策,造成山东没有强大的领头羊城市出现,即使如济南和青岛,也没有能成为超强城市引领山东。如经济强省广东,深圳和广州的发展日新月异,活力十足,很好地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深圳和广州的辐射作用又成功带动周边城市如东莞及佛山发展如日中天,经济总量节节攀升,人才招揽政策也广受关注。

所以山东虽然经济总量上成绩优异,无奈没有超强城市带动形成虹吸效应,在人才招纳上显著劣势。没有超强城市,人才吸纳不足,然而没有人才何以发展经济,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思想保守,创新不足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思想保守,对现代工业文明不重视,创新进取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山东出现虽然工业企业数量多,但多而不强的局面。

近两年,山东高考冒替事件频发,管中窥豹,从这些全国注目的事件矛盾冲突中,或许已经能看出齐鲁大地的秘密。

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步自封也就意味着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忌。创新不足严重阻碍了山东教育、经济、农业各方面发展。十年前,金融危机后广东高喊 "腾笼换鸟" 时,山东依然沉浸在过去成绩不改变,生生错过发展机会。

曾经的全国标兵肉眼可见地没落,被绊倒在自己地盘上。恐怕连孔子也想不到,当年自己的思想在数千年后会反噬家乡的经济发展。

四、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是高考生源大省,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在53万左右。

然而,虽然生源多,但高校教育做得并不出色,不仅985、211大学山东只有两所,高校教学质量也被人诟病。例如山东大学,在双一流大学改革中,曾经甚至还让复旦大学仰望。

然而,山东大学无视改革,导致如今只有数学和化学2个一流学科,在36所A类一流大学中,数量最少,甚至还落后于众多的211大学。

本省内好大学少,外省的211、985院校在山东录取人数较少。这就导致山东历年高考分数线,一二本分数线都很高。同样的分数在别的省份可以考上不错的985高校,在山东或许只能读个普通本科。

这使得很多山东的考生只能选择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走"了大学毕业生。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山东高考人数在逐年下降,与之相反的是,人口数量大致相同的河南省和广东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却不断增加。河南省202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达到了115.8万人,而山东生源仅仅是河南的一半。

总而言之,山东没有多样化的产业,国企招聘少,高端产业工作机会过少,创业热情不足,年轻人才看不到希望,唯有出走寻找发展机遇。

而人才持续流出,城市渐显颓势,山东表现在GDP上,就是逐年暴跌的总量:山东GDP增速在2016年到2019年这四年全国排名依次是16、17、22、26。每年都会下一个台阶,仅仅4年的时间整整下滑了10名。

"我们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

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山东官场的反思、自揭短行为越来越多,说明官员已认识到山东的问题,并有志于改变,这是非常值得赞许。

2018 年春节后第一次讲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震撼了山东并引发全民热议,刘家义毫不留情地对山东进行了大批判,坚持山东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亟待改变。

2019年山东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再以万字反思山东问题爆红全网,赢得广泛刷屏关注。其在谈到南方考察体会时直截了当地揭短并反思:我们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我们该向他们学什么?

山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将新年的第一份批复文件签给山东。下决心要改革的山东向国家提交了《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前所未有。

在战略中,山东对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再次进行了新的升级定位,各自城市间的区域发展更为明晰。对国家来说,这也是中共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重大意义。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初期,就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步。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而山东拥有中国体量庞大的工业,但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

近期,国家再次复函表示支持山东、广东共同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广东在互联网发展上有着自己的优势,双方合作是双利双赢的。可以说,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工业互联网"方面有了更多的期待。

事实上,山东的困局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非常相像,这也是国家非常重视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思的地方,改革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是我们要敢于直视存在的问题,不胆怯,敢于创新,取他人之所长发展自己。

发现问题的根源,就要从思想和战略上逐步解决。在这过程中,或许异常艰难,但是中国还有很多的人在为之努力,他们在默默为追赶世界一流而努力,为中国更美好的未来勇于尝试,创新。如同山东也正在寻求变革,最关键在于思想层次上的解放,思想解放无止境,山东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