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瓜子是什么东西啊(这三种小海鲜,都叫“海瓜子”)
在上一篇文中,我提及青岛的“海瓜子”,并配了纵肋织纹螺的图,这算是故意卖了一个“破绽”,我就知道会有好事者对“海瓜子”提出异议。果不其然,有不少人留言,发了研究的质问道:你确定那是海瓜子?
青岛“海瓜子”,纵肋织纹螺
我当然可以确定。本砖家虽非青岛人,但客居青岛二十余年,对这一点生活常识还是有把握的。不管外人如何,反正在青岛的语境中,“海瓜子”一词就是指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不信你随便找个本地土著问问海瓜子是啥,如果没有被当成傻狍子的话,应该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当然,像我这种博闻强识的民间博物学者,不可能不知道,南方沿海地区的“海瓜子”另有所指,至少还有两种双壳贝类被当地人叫做“海瓜子”。
浙江的“海瓜子”,彩虹明缨蛤
活着的彩虹明缨蛤
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首先推出的是彩虹明樱蛤/Tellina iridescens,也叫虹彩樱蛤、梅蛤、扁蛤等,帘蛤目樱蛤科。一种小型贝类,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大小、形状有类瓜子,故又名“海瓜子”。因味美而自古为人们所青睐,古人诗云“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大概说的就是它。
青岛的“海沙子”,光滑河蓝蛤
根据彩虹明樱蛤的分布区域,辽宁、山东等北方海域似亦有产出,但主要还是以浙江舟山一带为最胜,也有大量人工养殖。青岛未见此种“海瓜子”,但有一种俗名为“海沙子”的贝类与之类似,即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著名的青岛四小海鲜之一,因个体微小,一般搅碎用作对虾饲料,只有城阳河套一带的居民偏爱此物。
寻氏肌蛤
告别浙江,我们沿着海岸线继续南巡,进入福建广东,就会发现“海瓜子”的身份可能又发生了变化,这回变成了寻氏肌蛤/Musculus senhousei,也叫凸壳肌蛤。有没有觉得这玩意儿很像紫贻贝?觉得像就对了,它俩都是贻贝目贻贝科的成员,所以寻氏肌蛤也和紫贻贝一样,成年以后通过足丝固定在附着物上生活。
寻氏肌蛤
寻氏肌蛤和彩虹明樱蛤大小差不多,壳长17-24mm,贝壳大体上呈三角形,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薄而透明,故又名“薄壳”。雌蛤的肉为红色,雄蛤的肉为白色,这一点和紫贻贝相似。此物体积虽小,美味却丝毫不逊色,福建厦门和广东潮汕等地对其尤为钟爱。蔡澜先生曾这么评价:“享受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它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
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漫长,各地方言众多,可能也有别的小海鲜被叫做“海瓜子”,但较重要的恐怕就这三种:青岛的纵肋织纹螺、浙江的彩虹明缨蛤和福建广东的寻氏肌蛤。那么,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海瓜子”呢?此问无解,都是群众约定俗成、喜闻乐见的土名,无所谓正宗不正宗。不服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