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

绮罗珠翠,车马流香,春色美景,绿水红颜。曲江的春天、盛唐的春天浮现于画图之上,唤回了几许历史记忆。(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绘画/王可伟)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什么日子?”在影视剧中,上巳[sì]节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上巳节呢?

岁月长河,大浪淘沙,节日也经历着兴衰废立。节日是“历史的时间”,也是“文化的时间”。从节日的“生命”中,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也能体会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诉求。

2022年4月3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很多人再提起它,可能也只是说它是中国情人节。但其实,古老的上巳节不是这么简单……最近,地理君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微信小程序中翻了翻往年的杂志电子版,找到一些资料,今天就跟大家浅唠一下上巳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盛装出游

图自《中华遗产》2015年2月

唐开元年间的著名画家张萱,有一幅描绘玄宗时期宫人出游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此图真迹早已失传,这幅相传为宋徽宗亲笔临摹。一群骑马执鞭、绣罗衣裳的游人中,既有盛装贵妇,也有女着男装的侍从,成为一幅绝好的唐代服饰展陈图。(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春游之日”。它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女生节,因为平时养在深闺的少女们,这天都可以盛装打扮、出门游玩。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及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上巳时女子春游的场面。

上巳节也是光明正大谈恋爱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上巳这天青年男女云集水滨的情景:他们观赏风景,采摘兰草,说笑嬉闹,互赠芍药花……与今天情侣约会没什么不同。

为何选巳日作为游春的节日,原因已难考证。不过,“巳”在甲骨文中意指胎儿,是新生的象征。选这一天来感受春日生机,也算实至名归。

邻国日本,将三月三日定为女儿节,又称“桃花节”,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会摆出精致的宫装人偶。很多学者推测,日本女儿节也是受到中国上巳风俗的影响。

什么是“上巳节”?

上巳重现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2月

图为汉服爱好者,在三月初三举行“祓禊仪式”,淋香盥沐,重现上巳古风的情景。

上巳,指的是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称三巳、元巳、初巳。

“巳”是何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说:“季春之月,辰为建,巳为除……古人谓病愈为巳,亦此意也。”

看来,“巳”有“福祉”“去除”两层含义。考虑到甲骨文的“巳”写作“子”,《说文解字》在解释“包”字时,称“包,妊也。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因此“巳”又可解释为“胎儿”,或被引申为“一种求子之祭”

以“巳”为名的上巳节,最初巫术气氛极其浓厚,主要活动是在水边祭祀,祓(fú)除不祥,周代称之为“水滨祓禊”。祓,即“拔”;禊(xì),即“除”。

祓除仪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大扫除”,人们一般会选择在季节变化的时间,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把自己身上的秽气驱逐干净。

三月三与《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2月

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绘制的《兰亭雅集图卷》(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中,名士们在清溪两岸或坐或行,饮酒吟诗,畅叙幽情。(摄影/Panda)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统、孙绰,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吟咏赋诗。

时值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流激湍。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一场名士诗会,便闻名于世。

曲水流觞,是一种魏晋之时上层社会中流行的风雅的上巳节游戏。

一班文人墨客,选择一处风雅静僻的所在,各自安坐于潺潺流淌的曲水岸边,然后有人把盛有美酒的杯子放入上游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兰亭集序》就是这一游戏的产物。

荠菜,三月三最火的植物

图自《博物》2006年04月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

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 L.) Medic.

别称:护生草、地米菜、菱闸菜等

科属:十字花科荠菜属

原产地:中国

(绘图/蔡淑琴 nvnv 张瑜)

春回地暖,荠菜先知。人们还没脱下棉袄,荠菜已经在郊外的田野、路边、林下冒出嫩芽了。北宋辛弃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描绘了荠菜报春的情景。

南宋的陆游是荠菜的铁杆粉丝,他不仅潜心钻研荠菜的各种烹饪技法,甚至到了“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痴迷程度。嫩荠菜好吃,那么老荠菜呢?

到了清明时节,荠菜摇身一变,长到了半米高。荠菜与“吉财”谐音,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把荠菜花当作牡丹花戴在头上。

此时,荠菜枝叶粗粝,已不堪食用。但南方人想出了物尽其利的一招:煮鸡蛋。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煮灵丹。”灵丹,就是鸡蛋。

在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古城

荠菜煮鸡蛋是三月三女儿节的传统之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7月

摄影/尹继东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清嘉录》有云:“荠菜花俗称野菜花,三日人家以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助明目,俗称眼亮花。”记录了清朝时期,民间还有将荠菜花置于灶头边,用来防虫驱蚁的习俗。

于是,在民间逐渐就有了尊崇荠菜的信仰。百姓认为,春季应时食用荠菜,可以达到驱邪防虫、明目强身的功效。由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甚至在江南地区,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

寒食?清明?上巳?

傻傻分不清楚

和上巳节日期相近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是寒食。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日期挨得实在太近了,古时很多诗人就常常把这三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

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上巳两节的风俗而来,主要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忽前忽后刚好处在清明节气的附近。

大概在唐之后,汉族地区的上巳节(三月三)和寒食节基本上都被清明节给兼并了,上巳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尽管许多文人仍然喜欢以“上巳”之名入诗,抒发春日的喜悦或惆怅,但也仅仅是一种风雅的追忆

想了解上巳节的传承演化

可参考这张上巳节俗流变图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

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中国,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遗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习。

壮族在三月三举行“歌圩节”,男女对歌,传情表意,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侗族在三月三有“花炮节”,抢花炮、对歌、斗牛、斗马,以求吉兆。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佳节,外出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乌饭节”。在“三月三”祀祖先时还会举行从火堆上滚过的“炼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

瑶族有“干巴节”,集体渔猎,唱歌跳舞,共庆丰收。

海南五指山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会带着粽子和糕点聚集到五指山一带。除祭祀祖先外,男女青年会在节日这一天互诉衷情。

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同胞,会用跳糠包舞的形式,欢庆三月三。这一天在布依语中称“向善”,是布依族人缅怀先祖、感恩自然、交流情感的传统节日,除祭祀之外,撒渔网祈丰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寻根有日,不忘来历

珍视中国传统节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