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千日好的下一句是什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河南西峡老民谣)
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日难。
在老日子里,离开村庄的人,第一个是读书后出门做官的人。他们一般都是乡村大户人家的后代,一坐十年冷板凳,然后考秀才中举人点状元,才能彻底离开自己的村庄。但是古代有个告老还乡的制度,你就是状元做了一品二品,告老之后也还是要回到老家的。在江南的村庄里,保留了不少的状元老宅,就是这些人修建起来的。这样人在北方不多,特别是在西峡口这样的小地方,更是凤毛麟角。如今被历史记载的举人三个,中进士的只有一个。他们并没有在村庄里留下一个十分恢弘的建筑,来记载举人进士曾有的辉煌。
第二是做生意的人。他们开始离开村庄,是到西峡口熬相公。在老日子里,商铺的伙计叫相公,开始三年相公是没有薪水的,这三年也就是漫长的,所以叫熬。熬过了三年成为大掌柜二掌柜的人,也就相当于今天总经理副总经理。他们才能离开村庄到西峡口居住。不过,老日子里积攒下来一些银元的人,都是喜欢回到老家买地的人。那些大掌柜二掌柜,一大部分家留在村庄里,地买在村庄里。他们人离开了家,根还在老家里扎着。这部分人在村庄里留下了一些建筑,至今还在记忆着他们作为生意人的辉煌往事。
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甚至是十几辈子都是留在村庄里的。老日子的女人,自从嫁到了村庄里,至死都没有到过最近的镇子,更别说西峡口了。为了安慰自己一辈子留在村庄里的局限,就有了这首很简短的民谣: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在家里,粮食是自己种的,菜是自己种的,猪是自己喂的,鸡是自己养的,一切都是自以为是的自给自足状态。如初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社会状态和生活状态,让村庄的人都陶醉在怡然自得里。就是《桃花源记》,也无非是营造了一个闭塞寂静的村落生活版图而已。我们硬说是知识分子逃离社会而追去的一种生活状态,或许是对于《桃花源记》初衷的不尊重。
在村庄的家里,一切都是自己做主,一切都是得心应手的便利,得心应手的自由。特别是闲暇季节的黑睡大明起的原始生活状态,让村庄的人觉得在家里一千天,都是很美好的,何必要出门远行呢?这就造成了村庄人另一个心理暗示,出门一天,也是很难的事情。就是出门走一天亲戚,也是很不便利的事情。
在老日子里,出门是很不方便的,就是二十里路,也需要漫长的一天。岳飞说八千里路云和月,有英雄的气概,大概也有时间和距离的因素。那个时代就是一匹战马,走完八千里路,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云和月的日子。大将军岳飞如此,遑论村民乎?出门一日难,是这个老民谣对于过往岁月最为直接的记忆。现在一日千里恐怕都是慢的,出门一日难的困惑,也就烟消云散了。
如今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对于乡村老人来说,最大的难就在于自己对于到达的目的地大城市生活不适应的困难。一个村庄老人,现在要离开村庄到城市里去,首先买票这个电子化的过程,就让村庄老人们惴惴不安。就是到了城市里,超市里自动的付款系统,也会让村庄老人们很不适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大姑在清华大学党办工作,我祖母一个大字不识,直接就找到清华大学党办的门口。人们很吃惊地问她:“你不认识字,怎么摸来的的?”祖母说:“我认识一个字啊。”有人问:“什么字?”祖母说:“女。”又问:“认识一个女字,和坐车没关系啊?”祖母说:“认识一个女字,不上男厕所,就跑到北京来了。”现在听来是个笑话,却是千真万确的往事。
人都是在慢慢变老的,而网络时代总是把老人们抛在后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个民谣看似很过时,其实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