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爷爷的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2021年5月20日~22日短短三天内共和国痛失四位国之栋梁:20日享年104岁的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21日享年94岁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去世。22日13点02分享年99岁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22日13点07分享年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这其中在同一天去世的吴孟超和袁隆平两位院士的具体去世时间前后只相隔五分钟。
事实上22日一大早很多人就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然而这则消息很快被官方辟谣了。当时袁隆平院士的秘书向外界反映:袁老的身体确实不好,而且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辟谣消息一出网上群情激愤声讨造谣生事者,然而到了这天下午13点07分央视等官方媒体突然确认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这下网友们纷纷开始抱怨真真假假反反复复搞得自己一头雾水。
直到这时还有人心存侥幸希望再出一则辟谣新闻,然而遗憾的是这次的消息是真的。现在回到看来那些在上午发布袁老逝世消息的人应当是知道内情的人。这些人其实在上午就已知道袁老的身体很可能最多也就只能再撑几小时了,所以就抢在官方媒体之前爆料以博取关注。无论如何这样的行为都是必须受到谴责和惩罚的:只要袁老还有一分钟没咽气,那么发布逝世消息就是在造谣生事。
这种拿国士伟人进行消遣的行为是必须受到惩罚的。至于那些发布辟谣文章和视频的人希望大家能更多报以宽容的态度:他们和我们一样在上午得知官方的辟谣消息时就相信袁老是安然无恙,谁也不会想到短短两小时内事情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转折。事实上直到下午央视证实袁老去世的消息时很多人还是一时接受不了,可能很多人都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消化接受了这一事实。
人们多么希望这是又一则谣言啊,因为人们舍不得袁老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事实上像袁老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当追捧的楷模。袁老的杂家水稻所创造的价值被国际权威部门估计为相当于1008亿元人民币,可他自己却是靠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生活。相比之下某些薪酬动辄上亿的人却在干着偷税漏税的勾当。
我们到底应当崇拜怎样的人明显是一目了然的。事实上袁隆平、钟南山、钱学森这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当崇敬的。之前曾看到一段视频是随机采访路人看有几个知道钱学森是谁,遗憾的是受访者要么可能压根不知道钱学森是谁,要么也仅限于知道他说两弹一星元勋。可以说钱学森对大多数人而言就像是教科书上的一个样板人物:充其量不过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元勋。
然而生活中的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呢?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对他有什么影响呢?他在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他在成为世界知名的顶级科学家之前有哪些早年经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这些都并不了解。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过不希望被人过分神化,他强调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大夫治病救人的天职。
钱学森、钟南山、袁隆平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杰出贡献的伟人,然而再伟大的人首先也是一个人。他们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不仅仅只是抽象刻板的样板式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普通人。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杰出伟人的,事实上他们也有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都是以伟人的形象存在的,可我们往往忘了他们也我们一样有过青涩懵懂的年纪。
我们恰恰对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此之前我曾介绍过钱学森、钟南山的生平经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生成长的心路历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童年时代的袁隆平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1931年至1936年幼小的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居住于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袁隆平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袁隆平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袁隆平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由此可见袁隆平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几乎就是在频繁的搬家和转学中度过的。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袁隆平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1949年8月袁隆平就读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同年袁隆平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53年8月—1971年1月期间袁隆平一直担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的18年岁月,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如今的中国已摆脱了吃不起饭的绝对赤贫状态,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在为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工作,也许很多生活在80后90后时代的人记忆中并没挨饿的经历。
然而中国整体摆脱饥饿史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乃至近代历史上饿死人的现象可以说曾一度达到过令人心惊肉跳的地步。袁隆平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中国正处于战乱、灾荒不绝的年代。幼年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袁隆平见惯了沿途所遇到的那些饥民。正是这段人生经历使袁隆平树立了自己毕生的追求——让普天之下所有人永远摆脱饥饿。
袁隆平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始终认为自己肩负着让老百姓摆脱饥饿的历史使命。从1956年起袁隆平就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后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所以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袁隆平据此推论这株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
此后的几年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具有优势。袁隆平认为这很可能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4月15日英文版的《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是《科学通报》编辑部摘译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于其中文版的论文。这篇论文论文发表得可谓恰逢其时,因为仅仅一个月后文革就爆发了。文革期间《科学通报》和全国其他所有的科学刊物一样都被停刊了。
如果袁隆平的论文不是在文革之前一个月发表的话,那么他以后可能就发表不了论文了。如果当时没人读到袁隆平的论文,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人支持他的科学研究。袁隆平 的幸运之处在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九局的熊衍衡读到袁隆平的论文后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熊衍衡向九局局长赵石英介绍了袁隆平的学术观念,赵石英随即又向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进行了汇报。
文革爆发后袁隆平受到了冲击,而他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也因此被迫中断。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求他们支持袁隆平的工作。这时的袁隆平本来已在接受批斗,然而国家科委的函件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命运。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并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同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然而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究竟是谁在搞破坏成为了一桩至今未破的谜案。事发后第4天袁隆平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正是这5根秧苗使袁隆平的试验得以坚持继续进行下去。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人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打算在靖县(当时安江农校已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同年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袁隆平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标志着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年4月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是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两年后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五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针对工业化扩张与耕地缩小的矛盾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袁隆平用杂交水稻铿锵有力地回答了布朗的疑惑:虽然中国的耕地逐年减少,可中国粮食的总产量却在逐年增加。
事实证明21世纪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如果世界上杂交稻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000公斤计算,那么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庄重地将袁隆平请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他真斯瓦米纳森诚地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郑重地向各国专家介绍说:“袁先生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021年5月22日袁老的辞世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官方微博分布悼词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发文悼念袁隆平称:“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英国《独立报》盛赞袁隆平:“他的高产水稻品种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养活了自己”。美联社则称:“他的大米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
悼念袁老的不只有国际组织和外国媒体,甚至一些普通的海外网民也自发进行悼念:一些海外网友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的推特账号下面跟帖缅怀,还有一些曾与袁隆平院士有过接触的外国同行或听说过他事迹的国外网友也纷纷以发布文字、照片等形式表达追思。这些人有的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有的来自马来西亚、巴西。他们都对袁隆平院士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肯定和感谢。
袁老的杂交水稻不仅养活了全体中国人,而且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从而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数年前袁隆平在武汉大学发表的一场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两个梦想:一是希望我们的水稻能长得很高很高,高到我们可以在水稻下乘凉;二是希望我们的杂交水稻能种到全世界,这样至少能多养活5亿人口。
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为全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作为普通人出现在在公共视野里的袁隆平是一个将优雅和朴实结合得很完满的人。出现在镜头前的袁隆平似乎永远都是和中国最普通的农民一样朴实无华的打扮,然而他给人的感觉却是:这个人似乎永远年轻、永远精神。十多年前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
袁老的离世的确令人们感觉万分不舍,不过能活到90岁以上平心而论也算高寿。同样在这几天去世的夏德昭、杨伯达、吴孟超这几位泰斗级的大师也个个高寿。他们之所以能长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态永远年轻。2019年袁隆平虚岁满90时就自称是90后,因此被网友送了一个“90后梗王”的外号。尽管他创造了上千亿的价值,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始终是那么朴实无华。
袁老生前总是在长沙一家10平米的不起眼的小店理发。这是他保持长达16年的习惯。尽管他并不追求服装和发型的华丽,然而他对究竟怎么理发却有自己的主张。据理发店的老板回忆称:袁老每次来理发都会主动提出哪里哪里该怎么剪。剪完之后还会俏皮地说:“哈,又年轻了”。袁老去领共和国勋章那天一早就起来捯饬自己:又是穿西装,又是扎领带,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完事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帅”。
《天天向上》有一期去袁老的试验田探访。当时汪涵和袁老聊起了平时喜欢吃的菜。这时已89岁高龄的袁老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所以现在不能吃火锅了。袁老先是就不能吃火锅这件事表达了一番遗憾,接着话锋一转说自己最爱吃的菜是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袁老还强调自己在生活中并没刻意忌口,基本上啥都会吃点的。不仅是饭菜如此,对零食、水果也是来者不拒。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度过的18年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同时袁隆平也是在这里与他日后的妻子邓则相识相恋的。两人确立恋爱关系时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这样的年龄在那个年代都算是大龄青年了。他们的恋爱没如今年轻人那么多花前月下,也没置办任何结婚物品。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邓则举行了一场再简单不过的婚礼。由于邓则曾师从于袁隆平,所以她在婚后仍习惯性称丈夫为袁先生。
年轻时的袁隆平夫妇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一直如今年轻人那么浪漫的花前月下,然而老年的袁隆平竟也学着年轻人在结婚纪念日给妻子送礼物。身边的朋友问他:“年轻时都没这么做。现在老夫老妻还有这必要吗?”谁知袁隆平回答:“我可没觉得自己老”。生活中的袁隆平是个热爱音乐的人,所以每逢妻子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之类的日子总会为妻子演奏小提琴。在媒体的报道中也出现过几张他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
袁隆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干部退休之后没事干。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不唱歌、不打球,没什么爱好,结果变成老年痴呆症”。热爱音乐的袁隆平也同样热爱运动:学生年代的袁隆平就曾获得过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袁隆平之所以在八九十岁的年纪还能下田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和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密不可分的。
心态乐观、热爱生活、热爱运动这些因素使袁隆平得以平平安安度过了90个春夏秋冬。90岁的袁隆平身上完全没其他老年人身上常见的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初闻噩耗时感觉难以置信的原因——因为袁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似乎永远都是健健康康的形象。袁隆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而钻研。这时的他依然干劲十足、充满活力。
谁也不会把这种身体上健健康康、精神上朝气蓬勃的人同即将离世联系起来,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病使袁隆平院士走得这么突然呢?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谓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人体因遭受各种打击而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症候群。这种疾病症候群可以让肺、心、肾、肝、脑、胃、肠道及血液、代谢和免疫等多个系统都同时受到累及。
这是一种病死率比较高的疾病:病死率一般在60%~90%之间。这个病通常都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而且需要多种医疗条件给予充分的支持。那么这种病症一般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常是由感染、创伤、烧伤等打击造成的。袁老在去世之前身体曾受到过什么打击吗?据袁老生前的保健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老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曾摔过一跤。
当时袁老的身体就出现了一些不适迹象。4月7日以后袁老转到长沙住院治疗。现在看来这一跤很可能就是引发病症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有很多像袁老一样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往往就是摔了一跤之后离开人世的。年轻人摔一跤只要爬起来就行了,可老人摔跤很可能是在与死神交手。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如何预防摔倒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