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资料大全(历史瑰宝——非遗传承之剪纸!)
蔡候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
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
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
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活动,总会留下一些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痕迹。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族特色的饰物。
烟台剪纸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渗透,不同地域的传播,但他依旧顽强的保存了下来,并且形成了一种精细纤巧、生动活泼的独特风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衣培娟,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剪纸生涯,练就成一身炉火纯青的剪纸技艺。
熏样儿,作为保存剪纸样本的工艺,古老而神秘!白纸、样花儿依次拍到木板上润湿,利用火苗放出的烟熏燎木板,直至白纸熏黑。风干翘起,将花样拿下,熏样大功告成。如今这项技术已经不再那么常见。
剪纸的“味道”是艺术的,更是情感的。剪刀张合间,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感多了一种表达,多了一种归宿。烟台剪纸深深扎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是传统信仰与人文思想的缩影,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这就是烟台剪纸
一种有生命的非遗艺术
在烟台的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灵秀聪颖的烟台人只要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烟台剪纸样式品类丰富,勾绘染色剪纸、窗裙、对联剪纸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情趣。
烟台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出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小巧玲珑。
烟台何时有剪纸流传,据招远县志、莱阳县志载,清代胶东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从传世的元末明初到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胶东一代民间流行,要早于元代。清朝离近代不远,民间剪纸实物现在还能见到不少。
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在烟台人的手中,都会轻盈地灵动于剪纸中。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
“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烟台人巧妙地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
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在烟台人的剪纸中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
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和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烟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
烟台剪纸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剪纸艺术中蕴含的浓浓的人情味,给烟台人带来一种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