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哈默的资料简介(“红色资本家”哈默:与列宁邓小平交好 股票被巴菲特追捧)

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阴云密布。在影响市场的国际局势未明之时,西方石油公司(OXY.US)的股票却逆势涨超100%,自三月初开始获得“股神”巴菲特的大手笔增持,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第九大重仓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2月26日的年度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还哀叹道,在股市上“我们几乎找不到让我们兴奋的东西”。但对于加仓西方石油公司股票,巴菲特却称之为“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这家公司究竟有何魅力令巴菲特坚定增持?纵观西方石油公司的发展史,从名不见经传至如今名声大噪,它的发展离不开两位贵人的相助——巴菲特和“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

如果说巴菲特的入股让西方石油公司声名鹊起,哈默的加盟则让西方石油公司起死回生。

通过梳理发现,这位带领西方石油公司成长为石油巨鳄的阿曼德·哈默,一生中多次雪中送炭困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结识了列宁、邓小平、戈尔巴乔夫等领袖人物;也数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抄底,在历史的进程里建立起庞大的财富帝国。

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既经商,又为维护世界和平、赈济乌拉尔灾民、反对希特勒侵略、促成美苏最高级会议、拯救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乃至征服癌症而不遗余力。

“我的生命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文化鸿沟莫过于资本主义的西方与社会主义的东方在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在某些时刻,我在这一鸿沟上架起过几座小桥。”哈默在自传里写到。

当今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哈默的故事为国际经贸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巴菲特的罕见大手笔

曾哀叹伯克希尔·哈撒韦(简称“伯克希尔”)缺乏投资机会的巴菲特终于等到了出手的机会。在俄乌局势焦灼、石油等大宗商品大涨之际,巴菲特压注了油价继续上涨的趋势,一路加仓买入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

西方石油是一家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生产企业,1920年成立至今,依靠多次兼并收购发展成为美国第五大油气厂商。

目前,西方石油的主要经营活动集中于油气勘探生产和化工业务,子公司OxyChem是美国最大的烧碱生产商和第三大聚氯乙烯(PVC)生产商。

美国证监会(SEC)文件显示,3月1日-16日,巴菲特共斥资约56亿美元(超过350亿元)买入了西方石油。至此,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共拥有西方石油约1.4亿股普通股,约占西方石油总股本的15%。

实际上,巴菲特已经六年没有进行重大收购。在今年的2月26日的年度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还哀叹道,在股市上“我们几乎找不到让我们兴奋的东西”。

为何一周未至,巴菲特便大举出手,加仓石油股?

其实,巴菲特早已对西方石油公司有过深入的调研。

2019年,寻求投资扩产的西方石油正在接洽收购阿纳达科石油公司的事宜。没想到能源巨头雪佛龙(CVX.US)报高价试图“截胡”。

为了战胜雪佛龙,实力有限的西方石油寻求外部融资,并成功获得了巴菲特100亿美元的相助。作为报偿,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将获得西方石油100亿美元、股息为8%的优先股,以及8386万股行权价格在每股59.6美元的认股权证。

有了巴菲特的助力,西方石油成功将阿纳达科收入囊中,成就了近几年全球最大的油气并购案。

谁知风云突变,2020年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需求下降导致国际油价开始“跳水”,而俄罗斯和沙特也因为产油量分歧开始互相较劲砸盘,加剧油价下跌幅度。

刚刚重金完成收购的西方石油入不敷出。2019年底,其长期债务净额已陡增至385亿美元。而油价的暴跌让它已无法依靠业务产生净利润。

西方石油的股价开始大幅下滑。面对如此境况,巴菲特也只能自认倒霉,于2020年年中清空了所持有西方石油股票。

而当油价从疫情导致的极端情况中逐渐恢复,地缘因素助推油价不断上涨,西方石油再次出现在了伯克希尔的仓位名单中。

近日,在接受CNBC采访中,巴菲特透露了这笔投资的“心路历程”。巴菲特表示,他是在阅读了西方石油公司2月25日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的记录后,于上周累计买入了该公司近10%的股份。

“我读了每一个字......她(西方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Vicki Hollub)在以正确的方式管理公司。”巴菲特说,“我们从周一开始买进,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西方石油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来,得益于较平稳的石油价格上涨趋势,以及其自身的良好经营能力,公司的财务状况持续改善,特别是其经营性现金流的大幅增长。至2021年底,西方石油公司的经营性净现金流达到了102亿美元,比上年底翻了两倍以上,而当时的油价只有目前的一半不到。

巴菲特的答复描述了该公司良好的管理水平。在业内人士看来,油价走势更是推动这笔交易的关键因素。

“巴菲特一直看好西方石油,但是他又不是特别确定石油的走势,所以之前大部分持有的是期权。”澳洲融侨金融集团副总裁李舒扬向凤凰网《风暴眼》表示,“但他期权的行权价格(59.62美元/股)是非常高的。这也说明他认为基本面能支撑其股价涨超这个价位,才会这么定。”

“贵人”阿曼德·哈默

巴菲特的入局巩固了西方石油的行业地位,阿曼德·哈默早先的支援则让西方石油绝处逢生。

1956年,受累于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在洛杉矶从事石油勘探开采活动的西方石油公司濒临破产,仅剩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和三名员工苦撑,股价跌到18美分,实际资产合计只有3.4万美元。

然而,命悬一线的西方石油公司,却遇到了年近六旬依然野心勃勃的美国富商阿曼德·哈默。

起初,哈默考虑投资西方石油的原因很简单: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

但这家公司的资产并未吸引哈默形成收购意愿,哈默仅与西方石油公司达成投资协议,借出5万美元帮助他们再打两口井。双方约定,如新井能出油,双方各得50%利润;如果不出油,哈默的投资款就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

令人意外的是,“幸运之神”降临,两口新井都成功出油了。这一好消息令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价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全力投入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新晋股东,并于1957年7月当选为董事长和总经理。

图注:阿曼德·哈默

随后,哈默开始招兵买马,物色到了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成功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价值数亿的巨大天然气田。利好之下,西方石油公司股价蹿升至每股15元。

利用这两个蕴藏量极大的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与当时美国最大的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天然气销售合同,而后者在美国的影响力惊人——每二十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需要用到太平洋煤气电力公司提供的煤气和电力。这也就意味着,西方石油公司拿下的是一个近乎金子般的超级大单。

乘胜追击,1966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又开出两个盛产高级原油的新油田。

在哈默的经营下,西方石油公司实力不断攀升,业务也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陆上延伸到海洋,先后在中东、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国南海等地找到了丰富的油源。

掌舵不到20年时间里,哈默就把西方石油公司的年收入做到了60亿美元。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以及世界第8个最大的石油公司。

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从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多方位经营。

1968年1月,当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价来到三位数,哈默抓住时机,通过增发股票融资扩大经营范围,开始涉足煤炭及化工业务,先后兼并了锡格内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杰裴逊湖硫黄公司、美国第三大煤炭公司岛溪煤矿公司和胡克化学与塑料制品公司。西方石油公司逐步发展成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和运输原油及石油制品、制造和销售工业及农业化学产品于一身的综合性垄断企业。

与中国结缘

在哈默的带领下,西方石油公司也开启了全球化扩张,包括与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哈默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进行投资的美国企业家。

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彼时正是中苏两国处于对抗时期,双边关系极为紧张。美国政府鉴于哈默与苏联及其领导人有着非常良好的商务和私人关系,因担心中方不悦,没有邀请哈默出席有关邓小平访美的活动,包括晚宴。

然而一贯政治嗅觉灵敏的哈默却没有放弃与邓小平的见面机会,他的目的是要在中美建交后的大好投资契机下,到中国掘金。

在宴会当天,哈默面对层层守卫,巧用自己的身份成功进入宴会,排除万难见到了邓小平。

邓小平也马上认出了这位石油大亨,笑着与哈默握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要来中国帮助我们了吗?”

哈默表示非常愿意,但是由于上了年纪的原因,去远的地方只能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而当时中国是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的,邓小平听闻随即表示:“这好办。你只要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我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据哈默后来回忆,在那次晚餐会上,邓小平和他谈得非常愉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一直通过翻译同我谈话。他想知道我同列宁会面的一切情况,以及我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感受……最后邓领我走到他的包厢,让我坐在他的身边,观看为他举行的专场表演。我们相处得非常惬意。在晚上的活动结束的时候,他再一次非常肯定地重申了他的邀请。我告诉他,我一旦拟定好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搭起一个经理班子,我就到北京和他见面。

于是,经过多次书信联系,短短两个月后,即1979年的5月,哈默就乘坐着他的私人飞机落地北京。

图注:阿曼德·哈默

这时的中国可谓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启动不久,外国的企业家和政客们大都抱着一种谨慎观望的态度。而敢为人先的哈默,却特意携带了20多位专家随行。经过与中国有关方面的认真会谈,这次哈默与中国签订了有关石油勘探、煤矿开采等方面的初步协议,开启对中国的经济合作计划。

1981年7月,邓小平第二次在中国与哈默会面。双方就西方石油公司在石油、煤炭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交谈。

1982年3月24日,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所属岛溪煤炭公司“关于合作编制开发山西省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书正式签订。

这项合作在当时中外合资经营的所有经济项目中,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哈默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5亿美元。

也就在协议签署的第二天,3月25日,上午10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门前,第三次接待了这位比他还要大6岁的美国石油大亨。

在随后举行的答谢宴会上,哈默表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的决定与行动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我们认为中国政治上是稳定的,目前中国正在精减政府机构,起用新人,这必将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更为有效。中国的经济调整,针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重新安排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顺序,把能源和交通运输放到重要位置,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财政预算以及进出口贸易平衡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总的来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政治上稳定、经济上不断发展、能源前景广阔、强大而进步的中国。它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各友好国家到中国投资,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繁荣。”

在结束这次中国之行时,他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在接受中国《参考消息》报特约记者的采访时说,对中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参考消息》在第9499期上刊登了哈默这篇文章:中国现领导是本世纪少数几个伟人之一。而他(邓小平)目前在中国城市进行的改革必将成功。

图注:邓小平同志接见哈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哈默在中国的事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哈默的带领的西方石油公司,继1983年8月作为第一家获得在中国南海开发海上石油资质的美国公司之后,继半年后的1984年4月又与中国达成在山西共同开发价值5.8亿美元的煤矿的协议。

1987年9月13日,邓小平最后一次会见了已经是8次访问中国的哈默。两位老朋友见面,彼此热情握手、拥抱,祝贺中国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邓小平盛赞哈默是“勇敢的人”并说道:“同中国合作兴建像平朔安太堡煤矿这样大的项目,有些外国人还缺乏勇气。”

这种勇气再次给哈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仅平朔安太堡煤矿这一项目,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是中国合资企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同时也是“三资企业”中创汇第一的企业。

图注:2010年5月11日上午,邓小平与哈默的铜雕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山西朔州体育馆广场隆重举行,这一场景正是1985年6月,中国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时,87岁的哈默在北京与81岁的邓小平再次会见时的场景。

人类鸿沟的“小桥”

邓小平对于哈默的信任来源于哈默早年的经历。

1920年6月,作为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哈默父亲,因在十月革命后为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而受审入狱。

为了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心愿,1921年,哈默从大学毕业后,听闻苏联乌拉尔地区正流行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就决心前往苏联开办医院,帮助那里医治流行病。然而在苏联开办医院期间,哈默敏锐地发现,当时的苏联迫切需要的除了医药,还有粮食。

哈默考察到,乌拉尔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白金、宝石、毛皮等贵重物品应有尽有,然而当地饥荒严重,饿殍遍野。于是,他问当地的苏联人:“为什么你们不出口这些东西换口粮食?”“那不可能,”他们回答,“欧洲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要卖出这些东西,进口粮食,所需时间太长。而且要使乌拉尔地区的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联想到当年美国粮食大丰收,他向当地的苏维埃政府提议,可以用船从美国运来粮食,只要当地物资也能向美国销售。这个条件立即得到了当地政府官员的同意。于是他立即给苏联运来了百万蒲式耳小麦。

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当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也就是在这一年,列宁接见了这位年仅23岁的美国青年,并建议哈默接受一两项国家的特许权。于是,哈默选择了石棉开采等两项贸易,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他还建立了进出口机构,同时成为美国30多家美国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

图源:《哈默自传》

从此,哈默在苏联居住了9年。在列宁的帮助和支持下,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同时哈默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

他的商务活动,把欧美对苏联的经济封锁撕开了一个缺口。列宁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说:“全力支持这些人和他们的企业。这是我们通向美国商界的捷径,我们必须尽量利用这条通道。”

此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历届苏联领导人都与他保持了极为友好的关系。

图注:勃列日涅夫和哈默

图注:哈默与戈尔巴乔夫

到了1972年,经过许多政治波折和变化后,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我的生命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文化鸿沟莫过于资本主义的西方与社会主义的东方在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在某些时刻,我在这一鸿沟上架起过几座小桥。因为工作需要,我已走遍了世界各个角落,结识了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我总是在努力为世界人民谋求永久的幸福,好使我们这个星球变得更加完善,并与所有的人分享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哈默在自传里写道。

1990年,这位传奇的“红色资本家”因病逝世,享年9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