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料峭是什么意思(“春寒料峭”是什么意思,在南北方的成因是不同的?)
春寒料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出自于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主要用来形容初春的寒冷甚于冬天,就如民间谚谚语所云:“春冻骨头秋冻肉。”
其实,在初春季节,大部分人都有春寒料峭的感觉,但很少有人去探究初春的寒冷的成因在南方和北方是完全不同的。
在南方,初春是多雨的季节,此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完全退尽,连绵的阴雨使空气格外潮湿。又湿又冷的天气会让人们感觉格外的寒冷,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倒春寒”
而在北方,情况却完全不同。北方的冬天,白白的积雪覆盖了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土地、房屋和树木,就连河流在结冰后也被积雪覆盖。
当初春季节来临的时候,北方就进入了少雨的季节,大多数的白天都是阳光普照、万里无云。这不仅有人要问:“既然是阳光普照,人们为什么反而觉得更冷了呢?” 其实,恰恰就是因为充足的阳光照射,使积雪和河流表面结冰开始融化。因为由雪和冰转化成水需要大量的热量,空气中的大量热量被吸走,人们就会觉得更冷。
因此,“春寒料峭在北方和南方的成因不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南方的初春很“湿冷”,而北方的初春却是“干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