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却有情出自哪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解读)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简注:参寥子,诗僧道潜,东坡至友,有绝句“风蒲猎猎弄轻柔”。俯仰,瞬间。谢公雅志,见《晋书谢安传》“欲自江道东还,雅志未就,遂遇疾笃。”西州路三句,是说但愿能实现归隐的夙愿,免得知己为我抱憾而流泪。
解读:据该词石刻,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三日(1091,3,25)。
除了西湖之外,钱塘江潮也是杭州的一大景观,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吟咏。人们之所以被这与人无关的潮水起落所感动,大抵因它是某种激烈的感情或思想之起伏的最好象征。
古人云:“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这潮水当然也是“干卿底事"之物,只是触发感情的媒介而已。
所以,苏轼此词一开头就将潮水和感情融成一片,潮水被海风不远万里地卷来,似乎有情,而又匆匆退去,又似乎无情。自己仿佛也是如此,两次任职杭州,于此一方山水人物,亦可谓有情,而到了元祐六年,复被朝廷唤回,不能不离杭而去,是不是太无情了呢?
僧人原不该有情,可苏轼在与参寥子临别之际,却大谈感情。人生自不能无情,但世俗利害得失缠绕之中,人与人之间多的是利益结盟,党同伐异,并没有感情可言,反而是与超脱世外的僧人倒有了真正的感情。
北宋的文人政治造就了这样特殊的人文景观:我们经常称政治家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但文人又可谓人类中感情最为丰富的群落。于是,身为政治家的文人必然饱受“有情”和“无情”的矛盾煎熬。
对于真正友情的寻觅,往往使他们和方外的僧,道成为至交。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忘记对家是个出家人,而只是把他当作知己朋友来寄托自己的一份感情。
当苏轼在词的结尾处说他一定要东还海道,免得参寥子为自己抱憾沾衣时,他并不认为对方是无情的僧侣。
世人无情而僧人有情,说来可算是一件怪事,但那也反映出苏轼对人间真情的不懈追寻!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