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尽红丝几万条的上一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朝七夕由皇家引领,热闹非常)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度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朝徐凝《七夕》
诗文漫读:一道鹊桥,渺渺地横在天上。
仿佛听得见玉佩行走的声音。
别离中间还有超过一年的人,
可惜自己还赶不上牛郎。
七夕这个夜晚,大家同仰头看着夜空。
牛郎织女,今夜要相会在鹊桥。
家家都在月下乞巧,女孩子们穿针引线,那乞巧的红丝都穿过了几万条
初衣解诗:唐朝的七夕有四大热闹。第一个热闹是,皇帝拜祭星宿,第二个是,文人士子晒书,第三个是道家五腊之日,有隆重的祭祀,第四个是民间的乞巧。
唐朝是将七夕做的最有声有色。开国皇帝唐太宗,在七夕的这天晚上,和妃子们登楼望月,宫女们各自乞巧。
在汉朝,7月7号的乞巧仅限于宫廷内的宫女,因为这些负责宫中事务的宫女,对应天上的彩娥,为皇帝嫔妃或者皇家,赶制各种各样的衣物,是她们的工作之一,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的寂寞里,拜织女,求聪慧,在宫廷中盛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虽然国家分裂割据,但是乞巧流向了民间。
这是因为,农历的七月之后天气转凉,正是各家各户要裁制秋衣的时节,而织女又是传说中最能干的织布之神,所以被民间广泛的祭祀,尤其是闺中的女孩子,女工和手工,是她们生存的必须。越是心灵手巧,越可能祈求到未来的幸福。
到了唐朝国家安定,但这国家安定的背后,是无数的家庭奉献了自己的儿子丈夫去戍边打仗,不仅牛郎织女的故事,更有现实的意义,乞巧更在民间盛行,祈求着远人平安,家庭衣食无忧。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皇帝拜祭星宿,这是和李唐王朝尊崇道教有关。因为唐朝的国姓李,在宗教的层面,将老子李耳开创的道教,作为了自己开国治民的精神武器。当然许多皇帝是真的崇信。在这种风气之下,皇帝拜祭星宿,官宦阶层仿效,所以我们在唐朝的很多诗里,看到了对牛郎织女天象的描写。尤其是一些应制诗,是站在神仙角度,描写天界的华美来对应皇家。
在道教里,7月7日是五腊之日的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荣,学业文籍,名官降益”,看见没有?这和广大的读书阶层有关。想求取功名的人分外的看重这一天,因为7月7号是魁星的生日,所以又有魁星节和晒书节之称。不过经过了高温潮湿的夏天,金风送爽,也的确需要将家里的书拿出来晒一下,准备温故而知新。在唐代可以说家家晒书,因为唐朝是第一个正式开科取第的王朝,隋朝开了先河,但是太短暂。这是广大读书人和地主阶层的福利啊。于是男人们都在晒求,女人们都乞巧。
当然最最热闹的还属于唐玄宗,因为他有爱情啊。每年的7月7号,他都会带着他的杨贵妃招摇秀恩爱。所谓大唐,7月7号过得也与众不同,比如,在宫内用锦缎,扎成彩楼,高百尺,上面可站数十人,在上面可以摆瓜果,设座位,然后妃子们向月穿针,然后歌舞通宵达旦。当然见到的肯定不止宫内的人,唐玄宗好大喜功,看见的臣子多了去。上行下效,王公贵族,纷纷将这个日子作为娱乐的好日子。民间自然也就同乐。长安城中的西市,想必瓜果堆山,顺带的各样的脂粉胭脂,针线用品,布匹绫罗畅销。
不过也算是乐极生悲。白居易一首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七夕节的爱情推向了高潮,也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推到了极致。但同样是乐极生悲。因为不久,安史之乱,杨玉环被赐死。七夕节的爱情被蒙上了凄美。
可以说,唐朝的七夕节是最为华丽热闹的。因为它是一种立体式的,皇家道家官僚民间。
而就是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后世的皇家在7月7号都相对低调一点。
7月7号在宋朝是民间更为火爆的日子。因为他们7月1号就开始过,以至于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仿佛又一个盛大的春节。
明清两代,就完全是一个民间的日子了。相对要低调得多。牛郎织女的传说存在民间,但是像唐朝那样非常官方的歌咏,已经非常稀少。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7月7号日子不好。我想了很久。想来想去,这个错都在白居易。要是没有7月7号长生殿这个梗。七夕节还没准,真的是一个爱情的好日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