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书作者是谁(对比《柳毅传》和《柳毅传书》的柳毅形象,看作者不同的创作心态)
引言:
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指出“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这就是著名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和诗一样“至唐而一变”,唐传奇和唐诗一样称得上一代之文学。唐传奇的文学史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艺术和思想上的成熟,还在于其讲述的故事对后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莺莺、红线、红拂、虬髯、聂隐娘等为我们深知的故事,皆出于唐传奇,柳毅和龙女的故事亦是如此。
王国维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李渔的《蜃中楼》和高昌的《乘龙佳话》等作品皆本于《柳毅传》,其中《柳毅传书》是第一部成熟的改编之作。《柳毅传书》大体上沿用了《柳毅传》的情节,同时也在几个关键节点处进行了改写,主人公柳毅的形象亦随之发生改变。
本文即通过对比《柳毅传》和《柳毅传书》中的叙事变化,分析柳毅形象随之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不同的创作心态。
一、从《柳毅传》到《柳毅传书》关于柳毅的叙事变化
1.柳毅和龙女的故事
《柳毅传》讲述的是柳毅偶遇洞庭龙女并为之千里传书,几经波折之后最终与龙女结成眷属的故事。故事中的柳毅为唐代仪凤年间的落第书生,在回乡的途中偶遇正在牧羊的洞庭龙女。龙女向柳毅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请求柳毅为其传书。柳毅“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接受了龙女的请求。龙女告知柳毅前往龙宫的秘诀,并保证日后相谢。
《柳毅传》画本
柳毅带着书信前往洞庭湖,依照龙女传授的方法进入了龙宫。龙女叔父钱塘君得知龙女的遭遇后,怒杀泾河小龙(龙女之夫)救回龙女。钱塘君趁着醉意试图强行将龙女嫁给柳毅,柳毅听到后“肃然而作”,言辞激烈地拒绝了钱塘君。不过在龙女拜谢之时,柳毅又“殊有叹恨之色”。之后柳毅被龙王洞庭君(龙女之父)赠与大量财宝,返回家乡后成为一方巨富。
柳毅两次娶妻,但皆丧妻,“娶于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之后,柳毅又娶了卢氏。卢氏酷似龙女,其实她正是龙女所化成的,为的是报答柳毅传书之恩。最后,柳毅和龙女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柳毅传书》的叙事框架和《柳毅传》大致相同,二者关于柳毅的情节亦极为相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柳毅传书》在对柳毅叙事的几个关键节点之处进行了改写:其一为柳毅听到龙女的要求之时,其二为钱塘君强逼柳毅之时,其三为柳毅娶妻的经历。
《柳毅传书》
2. 《柳毅传书》对《柳毅传》的改写
在《柳毅传》中,柳毅听闻龙女的不幸遭遇后,当即义愤填膺地说道: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但在《柳毅传书》中,柳毅虽然也说“我乃义夫也,闻子之言,气血俱动,有何不肯”,但却加了一句“只是小娘子当初,何不便随顺了他,免得这般受苦”。
在《柳毅传》中,面对钱塘君的逼迫之时,柳毅肃然而作,并直斥钱塘君道:
诚不知君孱困如是。毅始闻,跨九州,攘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金锁,掣玉柱,赴其急难。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而欲以介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强暴之气,惟王筹之耳。
柳毅在龙宫
在《柳毅传书》中,柳毅虽然也说了一番类似的话,但这并不是他拒绝钱塘君的真实原因。事实上,柳毅之所以拒绝钱塘君,是因为“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与之对应的则是柳毅在见到三娘的动人模样后,悔不当初地想道:早知这等,我就许了那亲事也罢。
在《柳毅传》中,柳毅归乡后先是娶了两任妻子,最后才娶为报恩而来的龙女。而在《柳毅传书》中,柳毅归家后其母即告知“近新来与你定得一门亲事,乃是范阳卢氏之女”。而柳毅听到这话后,马上想到了龙女。
龙女插画形象
二、从《柳毅传》到《柳毅传书》柳毅形象的变化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柳毅传书》中关于柳毅的叙事相较《柳毅传》有几处明显改动。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这几个改动之处正是塑造柳毅形象、反映柳毅性格的关键节点。《柳毅传》通过柳毅遇龙女并为之传书、义正言辞拒绝钱塘君等情节,塑造了一个坚守礼义、刚正不阿的儒侠形象。《柳毅传书》中的几处改动,则使得柳毅的形象变得更为世俗。
1. 价值观念的世俗化
《柳毅传》中柳毅听闻龙女的不幸遭遇后,当即表示愿意前去为龙女传书,他和龙女交流的话题马上变为如何进入龙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毅是位一身正气、热血方刚的侠士。而从他面对钱塘君的逼迫时说出的那番话,我们则可看出他是为坚守礼义、刚正不阿的儒士。儒士和侠士的品质在柳毅身上得到了统一,他也因之成为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面对逼迫坚守礼义的儒侠。
柳毅龙女越剧形象
《柳毅传书》中对柳毅叙事的几处改动,则使得柳毅秉持的价值观念倾向于世俗。在听闻龙女的不幸遭遇后,柳毅虽云“有何不肯”,但紧接着又说“何不便随顺了他”,表露出了一种庸俗的价值观念。与之相应的还有其初见龙女之时感到“好生奇怪”,听闻龙女的不幸之后又追问“小娘子,你那夫主怎生利害”,这些猎奇、八卦的表现,无疑使得柳毅的形象变得更为世俗。
此外,《柳毅传书》中柳毅在“既如此,我与你做个传书使者”后,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异日归于洞庭,是必休避我也”,这无疑使得柳毅露出了一副市侩嘴脸。《柳毅传》中虽然也有“他日归洞庭,慎勿相避”,但这建立在柳毅早就答应龙女的基础上,无损其儒侠形象。
柳毅越剧形象
2. 爱情观念的庸俗化
《柳毅传》中,柳毅在龙女拜谢之后,又闻“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不由露出“叹恨之色”。不难看出,柳毅其实心中对龙女有爱意,他之所以拒绝钱塘君,是因为“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强暴之气”。由此可见,柳毅的爱情观是较为纯洁的,或者说它让位于礼。与之对应的则是龙女在柳毅两次丧妻之后才化作卢氏而来,这不仅使柳毅和龙女之情得到了缓冲时间,同时也使龙女报恩的行为更为合理。龙女报恩和柳毅传书最终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二人的结合完全合乎礼义。
反观《柳毅传书》,柳毅在面对钱塘君强婚之时,首先想到的是:想着那龙女三娘,在泾河岸上牧羊那等模样,憔悴不堪;我要他做什么。也就是说,柳毅拒绝钱塘君的原因并不是“若杀其夫而夺其妻,岂足为义士”,而是嫌弃龙女外貌憔悴不堪。而在见到龙女“比那牧羊时全别了也”时,柳毅又后悔不迭地想道:早知这等,我就许了那亲事也罢。
龙女越剧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柳毅完全是以貌取人,表现出了一种庸俗的爱情观念。与之相应的则是,龙女在柳毅归家后马上化为卢氏报恩而来。龙女的着急,其实正是为了化解柳毅的悔意,迎合柳毅庸俗的爱情观念。
三、由柳毅形象的变化,看作者创作心态的变化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柳毅传》中的柳毅是一位正直的儒侠,《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则变得市侩和庸俗。此时存在一个问题,柳毅形象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不同的创作心态导致的,而创作心态则与时代背景有极大关联。
1. 唐传奇作者的创作心态
在《唐之传奇文》中,鲁迅曾云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唐传奇作者的“有意”除了创作技巧上的意识之外,还有创作动机上的意识。
唐朝的科举使用的是不糊名制度,也就是说阅卷官可以看见考生的名字,这就使得考官在评判之时还会参照考生的声望。唐传奇在文体方面可谓是众体皆备,其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能集中体现作者的文才、诗才和论才。因此,很多作者都是怀着作“推荐信”的心态来创作传奇的。这就使得主人公成为作者理想的化身,其言行举止皆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所规范。最为典型的当属元稹的《莺莺传》,张生明明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但元稹非要将之塑造成为社会认同的“忍情”者。
此外,李朝威生活的年代为大历、贞元年间,历经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不复盛唐时的辉煌,“复兴儒学”以匡正社会是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李朝威作为一个在儒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文人,无疑也心怀救世的理想。因此,《柳毅传》中的柳毅不仅坚守礼义,还能做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事。
李朝威画像
2. 元杂剧作者的创作心态
生于元朝的汉族文人是极为不幸的,因为他们失去了科举这条相对公平进入仕途的道路。元朝自太宗九年(公元1237)废除科举之后,直到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恢复科举,科举停摆半个多世纪。即使在科举恢复之后,其制度亦是倾斜于蒙古人和色目人,对汉族文人来说极不公平。因此,元时文人的地位相较唐朝文人下降了很多。借儒学匡扶社会的梦想,也变得更加遥不可及。此外迫于生计,许多文人不得不走入市井,与底层民众厮混在一起。
事实上,《柳毅传书》的作者尚仲贤就曾以医为生。这种混身市井的经历,不仅使得尚仲贤更为了解底层生活,也使他易于接受小市民思想。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会得如此庸俗,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文人与普通民众的结合体。
《柳毅传书》插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柳毅形象的变化还跟元杂剧面向的接受群体发生了变化有关。唐传奇的读者是上层文人,元杂剧的主要受众则是小市民,这就使得唐传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要符合具有较高欣赏力的文人的审美需求,而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则要符合一般小市民的审美需求。《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因之由儒侠变成了一个世俗化的文人。
结语:
《柳毅传书》中柳毅形象的世俗化,无疑容易使我们感到惋惜,并认为这是一种退步的现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柳毅形象的世俗化其实也是柳毅形象的真实化,他变成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人。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这样写道: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