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只缘身在此山中上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今天复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大意是:庐山总体呈南北走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几个不同方位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此时的我,根本无法辨别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这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7岁那年5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任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写在庐山西麓西林寺墙壁的题壁诗,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通过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最后引申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指出观察问题应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如果主观片面地看待问题,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实为写景喻理之佳作。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全诗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看事物角度不同,想问题出发点不同,如此等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样的一件事,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差别。因此,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必须时时牢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警句,我们谁都不是神仙,看事情,想问题,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会有失偏颇,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绝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管中窥豹,而是必须努力摆脱主观成见,力求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的事实和本质,力求更理智、更豁达地处理好繁杂的俗世人生。

2021年8月21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