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说明书大全 范文大全 知识大全 实用查询
首页 > 知识大全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记民族英雄——于少保)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西湖三杰”之于谦,浙江杭州人士,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世称于少保。于谦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德才兼备,为官清廉。他不同流合污,始终两袖清风,却常遭小人诬陷,以致几度官海沉浮。在昏君明英宗复辟后,他含冤遇害。他与众不同的是“重社稷,轻君王”,“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便是最好的证明。

幼时,他天资聪颖

于谦出身官宦世家,从小聪慧过人,承习家教。他六岁入私塾。在他七岁时,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看到他的面相,惊讶地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命运如此神奇,于谦果真做到了救民族以危难之际。

少年,他一腔热血

于谦博览群书,爱书成痴。他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著作和故事,只觉一股浩然正气,充盈于胸。寒窗苦读,一朝成名,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那一年,于谦十二岁。他偶然经过一座石灰窑,上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这一幕,让于谦感触良深。他略一思索,随即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诗篇。

少年自有少年狂,热血沸腾,披精沥胆。他写下的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不仅仅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人生追求的极致体现。

青年,他刚正不阿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于谦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他奉命出巡湖广,考察官军功过。他又到川贵湿热苦寒边境,安抚少数民族。他微服私访,详察民情,在江西平冤昭雪数百人,斥革犯法官员无数,一时威震四方。在川贵边境,他惩处胡作非为,兴利除弊,政誉卓著,深得民心。

宣德三年(1428年),于谦经人荐举,任江西监察御史。两年后,调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间,他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送粮济贫等等。他还屡屡上书为民请愿,深得内阁三位公正清廉的学士的重视。

壮年,他铮铮铁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几十万精税之师,淹没在边疆的黄土中。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

国无明主,奸臣当道。国难当头,人心惶惶。一股悲伤的情绪,笼罩在紫禁城每个人的心上。经土木堡一役,京城已鲜有良兵良将。老弱病残之态,如何能抵挡蒙古的铁骑精锐之师?

“我夜观天象,大明朝旦夕危矣。为今之计,只有南迁!“翰林院大学士满含悲痛之情,放声说道。

正在这时,突然响起一声怒喝:“言南迁者,可斩也!“随即,一个高大魁梧的人挺身而出,众人望去,原来此人,正是于谦。

他怒斥主张南迁的大学士,“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休矣,独不见宋南度事乎!”

朝中大臣,随即分出两派。而保卫京城,得到了代理监国朱祁钰的支持。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他全权负责京城防守。而此时的京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俨然一副空架子。

于谦针对此番危机,采取了以下措施。一,诛除宦党,平息民愤。首先将怂恿明英宗出战土木堡的罪魁祸首抄家,稳定政治局势。二、群臣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为明代宗,避免也先以挟持明英宗,作为攻城略池的工具。三、举贤任能,调兵遣将,肃清败类,整顿军纪。

蒙古瓦剌部,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游牧民族,高大彪悍,刀枪嚯嚯,兵强马壮。此时于谦抵御列强,缺什么?缺人,缺武器,缺粮。如何布署?

一,于谦不仅在京城内大量招募士兵,而且又让附近的储备军到京集结。二,于谦命大批能工巧匠,日夜赶工,制造盔甲和武器。三,于谦动员京城百姓修整护城墙,并组织军民从通州运来大量粮食。经过精心布署,严密执行,明军此时兵精粮足,士气高涨,严阵以待。

一个月后,瓦剌大军如约而至,全包围京城。文官于谦,此时化身武将,不仅命令朝中大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分别防守北京城的九大门户,还亲自督战。此时的北京城,固若金汤,而瓦剌军队屡战屡败,慢慢失去了继续攻打的信心。

瓦剌首领也先终不甘心,他先后选择了德胜门、西直门,作为突破口。而于谦派大将石亨设下埋伏,诱敌深入。经过五天激战,瓦剌军队大败,终于撤军。从此,明朝再续二百余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京保卫战”。

暮年,他与日月同辉

因其“重社稷,轻君王”,后招诬陷而亡。《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为“两袖清风”,付出了生命,却也成就了这颗赤子之心。

当年明月说: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以此作结,告慰英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