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鸡肋食之无味(“鸡肋鸡肋,食之无味”,杨修真的有这么愚蠢吗)
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杨修的故事,因为他的小聪明,引来了杀身之祸,不仅如此还被人嘲笑了很多年。
原文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讲的是曹操在和诸葛亮打仗的时候,曹操不敌诸葛亮,开始退兵到斜谷。众人拿不定曹操的主意,不知曹操欲战还是欲退。到了晚上,杨主簿巡营的时候得知口令为鸡肋,便断定曹操已无战意,便安排士兵打点撤退。此话传到曹操耳朵里,觉得杨修动摇军心,便下令处死了杨修。
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末年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杨修为人恭敬、好学,有俊才,知识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
这样有才华的一个人会因为这件小事被处死吗,答案是不会。和吴国蜀国战争激烈角逐的同时,魏国内部也不平静,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一阶段,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渐渐超越了曹植。而杨修作为曹植的宾客,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谋士的杨修自然要想一些计策来稳固曹植的政治地位。
首先要知道,曹植此时身在邺城,是远离曹操的。都说距离产生美,这样时间一久,曹操可能就把这个儿子给忘到脑后了,曹丕即使不如曹植,时间长了可能也就看上眼了。时逢曹操战事不利,天才的杨修想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注意。以战争不利的理由劝说曹操退兵,但杨修给曹操推荐的退兵之地正是邺城,可以结合邺城之师共拒诸葛亮,来扭转战争不利的局面。
杨修的这一计其实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曹操疑心病非常之重,如若看出其中的奥秘,杨修必是有去无回。但是杨修既然选择了辅佐曹植这条路,就必须义无反顾。即是为了实现曹植的抱负,也是为了自己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这也是作者最欣赏杨修的地方。
但是,曹操也是一个境界非常高的人,看出了杨修的私心,最终以失败告终。
杨修之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也意味着曹植和曹丕的夺嫡之争拉下了帷幕。杨修之死从大的方面来讲影响了魏国,影响了三国格局,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们不应该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