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海防体系背后的偏安思想)
导语:
北宋灭亡之后,大臣们拥立康王赵构即位,重新建立了宋政权,史称南宋。南宋的疆域之中不但江河众多,并且拥有着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因此水战爆发得非常频繁。
金国占据中原之后,曾经大力发展水师,意图从海路出发直接进攻南宋的腹心之地——江浙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海防体系。这个海防体系层层布控,不但包含一道道军事防线,还拥有严密的巡视制度和消息传递系统。
这套严密的防御体统虽然有效地抵御了北方敌国的进攻,但是却也将南宋水军束缚在了沿海的各个据点之中。体现出了南宋重防御,轻进取的战略思想,折射出了南宋朝廷满足于偏安一隅的保守心态。
南宋紧扣地理环境的“一环两线”海防规划
绍兴五年九月,南宋朝廷下令:
“命沿海州军籍海舶,分守要害。”
为了保护漫长的海岸线,南宋采取了在沿海地带分别扼守要地的戍守策略,整个海上防线紧扣地理环境,可以用“一环两线”来概括:
- “一环”就是以长江出海口和杭州湾沿岸,这里的海岸线呈现出一个环形。此处是南宋的京畿地区,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是海防的重中之重。这里的沿海水军既要防御北国入侵,还要进剿海盗,打击走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两线”就是指长江口以北的“北线”和江浙路以南的“南线”:
- “北线”地处淮东路,本身就属于前线地区,直接面对北方敌国的水军,是国防的重点地区,“北线”沿海水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抵御外敌入侵。
- “南线”则包括了福建路和两广路广阔的海岸线,这里虽然很少遭遇敌国水师,但是却海盗猖獗。“南线”沿海水军的主要任务是打击海盗,维护治安,保证大后方的安全。
扼守沿海要地的防御策略
南宋“一环两线”的海防线如此漫长,这就让防御难度大大提升。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处处布防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才有了“分守要害”的防御策略。由于“南线”主要任务是剿灭匪寇,因此从国防的意义上来说南宋的海防重点建设目标就是“北线”和“一环”之地。
章如愚曾说:“今日防海之兵如许浦,如定海,虽有之……其于京畿海门势甚辽远,若不相关,万一不测,……何以相援?今日要害在浙则金山海门、明州定海、秀州、海盐是也。在淮则通州料角、泰州石港、建康土山、江乘是也。”
章如愚的这一番话不但点出了当时南宋水军驻地许浦和定海距离京畿之地比较远,难以及时援助。还指出了“一环”之地中的金山海门、明州定海等地,“北线”中的通州料角、泰州石港等地都是战略要地,应该派兵驻防。
事实上这些地点除了平江许浦、建康土山之外,都是当时从北方南下航线的必经之地。而这两地虽然不在航线之上,但是平江许浦是天然的优良港口,与前线和京畿的距离都较为适中,适合向北打探消息,也可以作为北上进取的基地。建康土山则是扼守江防的要地。除此之外,北方从山东半岛南下的船只均从淮东的海州经过,所以此处也成为了南宋的海防要地。
在这些沿海的险要地段,南宋朝廷要么在当地直接新建水军,要么派遣他处水军代为戍守,在千里沿海建立起了防御严密、层次分明的“海上长城”。
层层布控的“海上长城”
单层的防线容易被敌军突破,因此南宋的海上防线并不是在某条航线的单一要害处布防,而是层层叠叠,其中长江口以北的“北线”有四道防线:
- 第一道防线是紧邻山东半岛的海州。海州在如今的连云港一带,建炎元年南宋在海州设立海军据点,屯兵两千余人,建造战船,以备缓急。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和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海州不复为南宋所有,这一道防线于是被撤除。蒙宋联军灭金之后,南宋朝廷又派遣水军占据海州,建立据点戍守。理宗时期,海州由南宋规模最大的许浦水军分兵镇守海州,巩固前线沿海防御,许浦水军的副都统制兼任海州的知州,由此可见海州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 第二道防线是海州以南的楚州。楚州位于如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乾道四年开始,南宋朝廷在此处设立据点打击淮海盗贼,但是在当地没有专门设置水军,也由许浦水军分兵驻守。
- 第三道防线是楚州以南的泰州。泰州位于如今江苏省泰州市一带,绍兴三年,南宋朝廷派遣中军统制王进率军进驻泰州设立据点,构筑防线。到了南宋晚期,泰州属于定海水军的防区,由定海水军分兵驻守。
- 第四道防线是泰州以南的通州,通州位于如今江苏省南通市一带,乾道五年,南宋朝廷在此处设立了水军。通州防线最重要的海防要地就是料角,此地位于长江口和东海交接处,无论是北船南下,还是江船入海都要经过此地。宝佑元年八月,定海水军派遣官兵三百五十人、民兵一百五十人、船只三十二只驻守料角,加强通州的海防。
在通州以南,就是南宋“一环两线”的海防规划中的“一环”了。这里是南宋的腹心之地,水军据点星罗棋布,防御的密度远远大于“北线”。而南宋规模最大的几支水军也都驻扎在这一区域,比如明州定海水军、平江许浦水军、嘉兴澉浦水军、金山水军、临安府浙江水军等等。这里是南宋京畿之地,于是也自然成为了整个海上防线的核心地区和屯兵之所。在完颜亮攻宋之战的时候,屯在这一带的南宋水军曾经集合起来挥师北上,给与了金国水师沉重的打击。
将沿海水军“撒出去”——分兵戍守和新建水军
水上防线的据点自然离不开水师战船的戍守,南宋朝廷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充实海防据点的兵力:
- 第一、将据点划归某一支水军的防区,然后由该水军分兵驻守。或者干脆就由某支水军在辖区内的险要地点建立水寨戍守。这一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大规模的水军,比如定海水军的驻地是定海县,但是从长江口到北边的通州、泰州都是定海水军的防区,这一区域内的永平寨、向头寨和明州境内的众巡检寨都是由定海水军分兵驻守。
- 第二、调其他地区的水军戍守,有的要地还没有建立水军,也不在某支水军的防区内,于是只能先行征调其他地方的水军临时性地驻守。比如许浦镇,在许浦水军尚未建立时,南宋就已在这里屯戍重兵。
- 第三、在沿海要地直接建立水寨,新建一支水军。到了南宋中后期,各个沿海军事要地基本上都建立了水军,也就不需要其他地方的水军来戍守了。
此外,在军事压力更强的“北线”和“一环”地区还常常需要“南线”的支援。特别是边防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比如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大举南下前夕,南宋朝廷早就探得消息于是调遣“南线”诸水寨的水军北上增援:
“广州、泉州、福州三大寨水军拣选强壮各一半起赴明州……申明州水军内福建荻芦、延祥两寨效用军二年一替。”
南宋海上防线的两面性——层层防御、固若金汤和兵力分散、短于进取
从前文介绍的沿海水军防御分布可知,南宋海防战略有四个特点:
- 第一、扼守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
- 第二、据点选择既重防守,又重进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许浦水军,建立这一支水军的初衷就是北上进取,此后南宋水军屡次从这里出发北上,但是许浦水军本身也派兵协防其他据点,导致兵力分散。
- 第三、海防体系的重心是江浙地区,这里是南宋的腹心之地,因此重兵云集,防御密度非常大。
- 第四、针对来自北方敌国的威胁,南宋的沿海防御体系表现得层次分明,不容易被一次性突破。
而从层次上看来,南宋的沿海防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长江口以北的“北线”,整个“北线”的防御重点一南一北,分别是最北端的海州和最南端的料角,于是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次。最北端的海州位于边境,在这里驻防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最南端的料角则是东海和长江出海口交汇的地方,多条航线在此交汇,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 第二个层次是定海水军和许浦水军的防区,这两支水军在江浙沿海的最外围各处要地修建据点,分兵驻守。同时两支水军的主力部队分别戍守在防线两端,防止敌军从长江口一带和杭州湾一带进入南宋的京畿地区。
- 第三个层次由澉浦水军、金山水军和定海水军在向头建立的水寨构成,为最后一道屏障。
虽然南宋的海防体系非常严密,全国的水军力量广泛地分布在三个层次的沿海各个要地。但却也因此使得海军力量分散到各地去了,整个沿海的水军体系显得防御有余而进取不足。南宋朝廷虽然也在利于北上的许浦建立了军港和一支大规模水军,但是在实际驻防的时候却将许浦水军分派到各地区协助防守,终究没有让这支水军拧成一个拳头,或许这也是后来南宋沿海水军屡次北伐,却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侦查、巡逻和消息往来——南宋沿海水军的日常戍守
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下。但是当时处于扬州的南宋朝廷却浑然不知,以至于毫无准备,最后狼狈溃逃。这一次危机之后,南宋朝廷开始重视军事侦察:
建炎四年,宋廷下诏:“沿海诸军置水斥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南宋开始在沿海一带的战略要地兴建水寨,寨是一种防御性建筑物,而水寨兼具军事港口的作用。南宋水军以水寨为依托进行侦查和巡逻,以防备敌人海上的袭击。
当时的水军以两种方式进行侦查:
- 第一种是派遣小船为“海斥候”北上探查情况。
- 第二种就是在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上,沿岸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瞭望台,派遣一队士兵在此瞭望。
而除了侦查,水军还会进行定期的巡逻。比如定海水军,每月都要派遣战船例行出海进行巡逻,这种巡逻范围非常广,包括了从长江口到杭州湾,再到东海外围的广大海域。而军情紧急的时候则会进行昼夜巡逻,比如:
“宝裕六年,边声日急,敌谋窥伺海道……许浦、澉浦、金山于本军地分昼夜往来巡逻。”
为了让前线斥候的辛苦付出不至于白费,水军侦查和巡逻所获得的情报都需要定期上报,而各水军之间也要互通消息:
“昼夜巡徼者,三日一报枢密院及尚书省……平江府许浦水军和定海水军月差将官巡海,互至书历。”
南宋水军的消息往来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烽隧,另一种是水递铺。
烽隧就是烽火台,南宋政府在边防重地和沿海要地都修建了大量的烽隧,可以快速的传递消息:
“每日平安,即于发更时举火一把,每夜平安,即于次日平明举烟一把,缓急、盗贼不拘时候,日则举烟,夜则举火各三把。”
烽隧在传递消息的时候具有及时性,可以快速传递安全信息,因此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信息的内容却不能进行具体传递,只能知道是安全还是危险。详细的情况要通过水递铺来传递。所谓的水递铺其实就是使用快船来传递文书,整个系统就如同陆路上的快马和驿站。烽隧和水递铺一快一慢,一略一详,优劣互补,共同构成了一套严密的海防通讯系统。
结语:
南宋的沿海水军在国防中发挥了不可轻视的作用,数量众多的水军在沿海各要地分别驻守,构成了一道道严密的防线,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海上防御体系。在这套防御框架之下,南宋水军阻敌船,剿海盗,保障了东南沿海的稳定和安宁。
但是在打造这个“密不透风”的海防体系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让全国的水军力量分散到各个据点中去了,使得南宋沿海水军丧失了强大的进取能力。南宋朝堂之上人才济济,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但是朝廷仍然这样做了。或许在南宋统治阶级的眼中,保住眼前的荣华富贵要比收复中原的光荣使命重要得多!
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